合纵无效,郑国、韩非都无法拯救的韩国,最终第1个被秦国灭亡

公元前236年,秦国一个水利工地上,总工程师、著名水利学家郑国遭到逮捕。十年前,公元前246年,这位郑国从韩国来到秦国,要为秦国修建引泾河水灌溉关东的水利工程。

但是秦王当时没有想到,这位水利学家的真实身份却是一个韩国间谍。这个间谍的任务很特殊,他的任务不是搜集情报,韩桓惠王派他到秦国,游说秦王凿渠溉田,希望这样来消耗秦国的财政收入和劳动力,使其无力征伐韩国

这个计划确乎有合理性。战国时代,列强争雄,说到底,靠的是经济实力。巨大的水利工程投入肯定使秦国的财政紧张,必然要大幅削弱军事预算,减少对外扩张,这样对韩国的威胁自然就减轻了。

郑国到了秦国,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他开凿水渠。工程调动了数十万民工,历经十年尚未完工。秦国上下议论纷纷,认为郑国大兴水利,劳民伤财,牵制秦国东征,别有用心。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秦王逮捕了他,要处他死刑。

郑国申辩:“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

郑国坦诚相告,开始我的角色确实是韩国间谍,但是水渠的开凿最多为韩国延续数年寿命,却能够为秦国建万世之功。秦王听了觉得有理,于是让郑国继续主持工程。完成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郑国因此也名垂青史。

郑国渠给秦国带来了巨大利益。郑国渠所引泾河水,泥沙含量极高,所谓“泾水一石,其泥数斗”,这种泥沙含量高的水质既能灌溉,又能肥田,灌区本来是盐碱地,经郑国渠的灌溉,都变成了良田。过去旱灾频仍的秦川,凭借郑国渠“为沃野,无凶年”,每亩地的收获达到“一钟”。“一钟”折合六石四斗,而当时黄河中游的亩产,一般仅为一石半。郑国渠的灌区成为秦国的粮仓,在秦国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郑国渠居功至伟,以至后来司马迁班固都写道:“渠就……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郑国渠修好了,秦国因此而富强,为吞并六国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郑国渠和都江堰齐名,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战乱频仍的时代,这种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更是难能可贵。郑国和李冰父子彪炳青史,那些利用他们的帝王却黯然失色了。

令韩王始料不及的是,郑国渠的修建使秦国关中地区更加富饶,秦国更加强大。韩王挖空心思,疲秦之计却变成了强秦之策,为秦人作嫁衣裳,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韩国末期曾经出现一位大法家,就是韩非子。他写的《韩非子》一书是战国时代变法运动的理论总结。可惜,这样一位超重量级的大法家,在韩国却非常失意。作为韩国公子,他对韩国的积贫积弱状态忧心忡忡,屡次向韩王提出变革主张,希望改变当时韩国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

但是,韩非子“驱车劝谏韩王不用”,都被韩王拒绝。搞得他非常郁闷,经常独自站在一个高台上发泄怨愤。为此写出了名篇《孤愤》和其他法家重要文献。后来,他经常站立的高台就被称为孤愤台。

积贫积弱的韩国,在战国末期,成了列强案板上的鱼肉,赌桌上的筹码,争雄的缓冲地。战国时期两次著名大战,魏齐马陵之战,赵秦长平之战,起因都是韩国遭受欺凌。马陵之战起因是魏国侵略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导致齐国打击魏国;长平之战起因是韩国将自己的上党地区献给赵国而不是献给秦国,导致秦国向赵国宣战。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chunqiuzhanguogushi/46685.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