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历史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
孙吴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孙吴全盛疆域包括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孙吴国号
“ 吴”作为地理概念本来是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封建时代常被用作爵位、国号的名称。
孙坚为汉末吴郡富春人,因军功积累一直做到长沙太守。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向江东发展,公元196年,东汉朝廷封孙策为”吴侯”。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掌兵权。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就以“ 吴”为国号。
为区别于前12世纪至春秋战国之际存在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五代时期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 孙吴。因其居于三国之东,而有 东吴之称。从中原看,孙吴地处长江之外,故有时其统治地域也称 江表。
草创江东
汉末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镇压黄巾,又参与平定西北边乱,以后又受任长沙太守转战于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并立下不少战功。打败横行一时的董卓而进驻都城洛阳,于公元191年(汉初平二年)征讨荆州时战死,侄子孙贲率其将士依附袁术
公元194年(汉兴平元年),孙坚长子孙策投奔袁术,并讨回孙坚部分旧部。公元195年以帮助舅舅吴景对抗刘繇为由,开始向江东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他争取到朱治周瑜张昭张纮等人的帮助,击败了刘繇、严白虎、许贡,迫使会稽太守王朗投降,占领了会稽、吴郡、丹阳的广大地区。公元196年(汉建安元年),汉献帝在许昌定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公元199年(汉建安四年),袁术病死,是年,孙策征伐庐江,孙策又兼并了袁术余部,击走刘勋,继续征伐江夏,大败黄祖;劝降豫章太守华歆,实力迅速壮大。
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孙策死,孙策之弟孙权统领孙策旧部,并得到张昭周瑜程普等人辅佐。庐江太守李术不服孙权,但不久便被平定。
巩固基业
公元203年(汉建安八年)至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间,孙权先后三伐黄祖,并得到大将甘宁;又派遣贺齐、蒋钦等人讨伐各郡山越(山贼)的叛乱。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郡迁徙治所到京城(今江苏镇江)。同年,刘表病死。此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率军南下,刘表次子刘琮望风而降,随后大败依附刘表刘备于当阳长坂。占领荆州后,曹操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孙吴。孙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秦松为首。张昭名望很高,在当时很有说服力,但孙权正确地估计了形势,意在与曹操一战,而非主和。
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亦及时返回,陈说曹操军队存在的种种弱点,开战有获胜的希望。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与曹操决战。
赤壁之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命令他致书曹操实施诈降。曹操信以为真。黄盖选择时机派船逼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船上的草料、柴薪,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敌船化为一片火海,曹军死伤惨重。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曹操领残余部队从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向江陵,退还南郡,留曹仁等守江陵、襄阳。赤壁之战,吴军凭借三万人大破曹操, 这次战役奠定了三国的基础。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至南郡,甘宁绕道攻取夷陵。 周瑜、程普凌统等率军沿江进攻江陵,曹仁败退。 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孙权为车骑将军、徐州牧。 刘备最初分得南郡南岸地,后又从孙权手里借到南郡。 不久后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交趾归附。
公元211年(汉建安十六年),孙权听从张纮建议,迁徙治所到秣陵,筑石头城,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
荆州之争
公元215年(汉建安二十年),刘备取蜀,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取得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只好与孙权议和,承认荆州的长沙、桂阳归孙权,以湘水为界。同年,孙权征合肥,久攻不下,率军退还。在退军路上,孙权被魏将张辽击败。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孙权看着刘备逐渐做大,旋即改变战略,将矛头指向刘备,联合曹操。孙权任命吕蒙为都督,袭取南郡公安,傅士仁麋芳等投降;随后又占据江陵;派陆逊取宜都等地。潘璋部将马忠在临沮擒斩关羽等,孙权将刘备势力清除出荆州。
公元220年(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荆州牧,封南昌侯。随后孙权以鄂为都城,改名武昌,设立武昌郡。曹丕取代汉室称帝后,孙权被册封为吴王、大将军持使节督交州,领荆州牧。孙权立孙登为王太子。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刘备称帝,兴兵伐吴,孙权因蜀军来犯,担心曹魏乘机进攻,便主动向曹魏称臣,并任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迎击刘备。 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不久后陆逊突然反攻,于夷陵发动火攻,大破蜀军,斩杀蜀将张南、冯习、程畿等;蜀侍中马良诱使五陵地区的蛮族人作乱,亦被步骘平定,马良死于乱军。 刘备大败,仓皇而逃。
夷陵之战后吴与蜀再次联盟,魏成了吴的主要敌人,吴蜀多年以来对荆州的争夺以蜀的退出而结束。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
建国称帝
公元222年(黄武元年)曹丕出兵攻吴。孙权派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水军拒曹休,以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以裨将军朱桓守濡须拒曹仁。十月,孙权临江据守,曹丕也决定亲征攻打东吴。魏军断绝吴军的粮草、援兵,围攻江陵六个月,因吴将朱然的坚强防守而无功而返。东线战事则是吕范大败小胜,朱桓力克曹仁。224年(黄武三年)八月,曹丕亲率水军第二次攻吴,因遇暴风雨,江水暴涨,只得再次退兵。不久,蜀、吴互通使臣,恢复同盟。225年(黄武四年)五月,曹丕第三次率水师征吴,八月进入淮河,十月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准备渡江。恰在这时,天气严寒,长江冰封,战船不能行动,且吴国严兵固守,只好返回,曹丕三次攻吴,都收效甚微。公元226年(黄武五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击江夏,不克而还。
公元228年(黄武七年),鄱阳太守周鲂以降魏为理由诳诱魏扬州牧曹休曹休率领步骑兵十万人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魏明帝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八月,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别担任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蒋济满宠意识到曹休的不利之处,但曹休已经开战,随后大败。
石亭之战中魏国的失败,使曹魏在二十四年内不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吴行动,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为孙权称帝奠定了基础。公元229年(黄龙元年)5月23日, 孙权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散布在孙吴境内山区的山越人(逃入山区的汉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山区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纳入吴国的编户齐民之中。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孙权封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为燕王,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带兵一万多人,率领装载金银财宝的船只,试图使辽东接受孙吴的封爵,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此后孙权又数次攻打魏国,但皆无功而返。
公元241年(赤乌四年),孙权的长子孙登死亡。次年,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他非常宠爱孙霸,引发了“二宫之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名臣陆逊亦因卷入这一事件而遭到孙权斥责,气愤而死。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孙吴开始走向衰落。
变乱更迭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四月,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孙亮即位,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是年,爆发了东兴之战,魏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率领诸葛诞、胡遵等领兵7万,直逼东兴。孙吴以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惨败。
公元253年(建兴二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峻等人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三年后孙峻病死,将权力交给从弟偏将军孙綝。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吕据、朱异等,旷日持久的内争也使孙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綝废黜孙亮,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孙綝与其兄弟五人,皆管理禁军部队,权力远远超过皇帝。 不久孙綝又被杀死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但并未使孙吴的疲弊之态得到根本改善。
公元264年(元兴元年),孙休病死。这时蜀汉刚灭亡,交趾又叛吴降魏,魏灭蜀之战后,蜀吴联盟不攻自破,孙吴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 。孙吴内部形势不稳,欲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向当时握有实权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
苟延残喘
孙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善政,一时被誉为“令主”。但不久,他的残暴一面就开始显露。孙皓对臣民残忍无道,自己则骄奢淫逸,民怨沸腾。幸陆抗陆凯等重臣的全力支撑才让孙吴苟延残喘。另外,孙吴不断向晋发动战争,孙皓亲率大军屯驻东关,令吴军攻打晋江夏、襄阳、合肥、交趾等地。
孙皓不断的军事行动给晋朝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同样也给孙吴自身带来沉重的负担,并遭到江东士族的一致反对。陆抗等认为孙皓连年发动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得不偿失,并且也无法改变晋强吴弱的现状。;
公元271年(建衡三年)陶璜击破交趾,擒杀西晋设置的守将,收复了交趾,九真郡、日南郡都回归孙吴的统治下,后又平定了扶严夷,设置武平郡,任命武昌督范慎为太尉。使持续多年的交趾之乱暂告停歇。
公元272年(凤凰元年)西陵守将步阐因畏惧失职,占据西陵城叛吴降晋。吴将陆抗立即率将军左奕、吾彦等讨伐,晋将杨肇、羊祜、徐胤率军救援步阐。 西陵城防坚固,陆抗围堰防守,并力排众议毁坏大坝 ,与晋军对峙。 陆抗军中的一个营的都督俞赞降晋。陆抗利用俞赞提供给晋军的情报,连夜调整了军力部署,次日大破晋军。西陵城亦被攻克。
西陵之战后,孙皓误判了当前形势,穷兵黩武,屡次对晋朝发动小规模战争,徒耗国力,加速了孙吴的灭亡。
走向灭亡
公元276年(天玺元年)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卑作乱,贾充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 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 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 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虽有安抚政策,但吴人在亡国后地位一落千丈,原吴国的文武百官在晋朝地位“同于编户”,又多受北人歧视,故吴国士族多有怀念吴国之情。灭亡后三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尚有数次复国运动。例如,公元310年(晋永嘉四年)吴兴豪族钱璯趁西晋即将灭亡的机会,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孙皓之子孙充并拥立其为吴王,而后又将其杀害。这一动乱后被周玘所平定。公元318年(晋太兴元年)十一月,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起兵反对东晋,被杀。

孙吴君主、皇帝世系、纪年一览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

在位

年号及使用时限

陵墓

备注

孝懿王

孙钟

大帝追尊

始祖

武烈皇帝

孙坚

155年—191年

高陵

大帝追尊

(长沙)桓王

孙策

175年—200年

 —

大帝追尊

太祖

大皇帝

孙权

182年—252年

229年—252年

黄武

222年十月~229年四月

蒋陵

黄龙

  229年四月~231年

嘉禾

  232年~238年八月

赤乌 238年八月~251年四月

太元 251年5月-252年正月

神凤 252年2-4月

孙亮

243年—260年

252年—258年

建兴

252年五月~253年

赖乡

史称废帝、会稽王

五凤

  254年~256年十月

太平

  256年十月~258年十月

太宗

景皇帝

孙休

235年—264年

258年—264年

永安

258年十月~264年七月

定陵

文皇帝

孙和

224年—253年

明陵

末帝追尊

孙皓

243年—284年

264—280年

元兴

264年八月~265年三月

邙山

史称末帝、乌程侯、归命侯

甘露

  265年四月~266年七月

宝鼎

  266年八月~269年九月

建衡

  269年十月~271年

凤凰

  272年~274年

天册

  275年~276年六月

天玺

  276年七~十二月

天纪

  277年~280年三月

孙吴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