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自称“林北”、没事就爆粗口修理儒生…超狂开国皇帝刘邦,为何能让一票名臣死忠追随?

骂不骂人跟文化水准没关系,只要是人,总有爆粗口的时候,但骂人的水平,绝对跟有没有文化有关系,像是孔子或者孟子这种高水准文青,骂人的骂法当然与常人不同,犹如过期的牛奶般,一喝下去看似没感觉,但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际,自责内疚才会仓然而出,直至上吐下泻,羞愧至极。而汉高祖刘邦这种骂法恰似相反,他的骂人的水平有限,说不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种高技术骂人技巧。但以低级脏话来说,他算是史上绝无仅有、集才干与低级于一身的脏话家,一生中飙骂无数,老弱妇孺、分封诸王无不骂过,春风得意至极。

刘邦的早期生涯

要说刘邦之所以为何爱这么爱说脏话,必须从他的早年生涯说起。

西元前256年,刘邦出生于丰县中阳里金刘寨村,刘邦这个名字,不是他原本的名字,而是他后来自认原名太鸟,自行涂改的,刘邦原本的名字叫刘季,为什么叫“季”?古代中国因为孩子夭折机率极高,爸妈都不愿认真取名字,时常以数量单位来代替,如同子丑寅卯、甲乙丙丁之类的,而刘爸爸采用了“伯、仲、叔、季”来替孩子命名,刘邦是刘家第三位孩子,照理来说,应该取名为“刘叔”才对,不过他老爹估计自己不会再生了,这孩子会是老幺了,索性跳过叔字,直接称季了( “季”的意思除了排名第四外,也有最小的意思,刘爸爸没想到自己后来又生了老四老五,排列顺序整个打乱了)。

刘邦早年时和将来一同相爱相杀的项羽一样,都是个令父母头疼至极的人物,项羽不爱读书,也不学剑,但他的叔叔项梁却老看好他,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而刘邦这人更有意思,他的血统可能有问题,怎么说呢?刘邦在当上皇帝后曾经招开大宴,刘邦在酒酣耳热之际,胡言道:“ 各位知道吗?我妈有次下田耕种时偷懒睡觉,结果梦见天龙下凡,结果我妈就怀孕了! ”结果刘邦他爸还跟着附和:“对对对!我亲眼看到天龙趴在我妻子身上,龙飞走了以后我妻子就怀孕了。”很有可能,刘邦的母亲确实是他母亲,但刘邦的父亲却不是他真正的父亲,而是外头某个野男人生的,所以后来项羽抓着刘太公不放,声称要把他煮了时,刘邦竟能慷慨大笑,厚脸皮的说道:“ 煮啊你,煮完记得分我一杯肉羹 ”。

刘邦打小就是个无赖份子,幼时在父亲的指使下,曾和青梅竹马卢绾一起拜马维先生为老师,在马公书院读书。但年龄稍长后,两人却出现极大反差,卢绾认真向上,学富五车,而刘邦贪玩怕事,经常被老师训斥,但他性格豪爽,对人很宽容,所以和卢绾依旧友好,后来当上皇帝后,刘邦还给卢绾超高规格待遇,据《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纪载:“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讽刺的是,刘邦称帝后将功臣赶尽杀绝,只留了知音卢绾,但他却害怕刘邦兔死狗烹,暗通匈奴,意图模反夺权。不过刘邦对他很执着,虽然出兵围剿,却不派大军完全剿灭卢绾。

除了跟卢绾鬼混外,刘邦另外集结了一帮狐群狗党小伙伴,走到那儿,黄色笑话、满地脏话就在那儿。但换个方面讲,也能从中窥知刘邦天生的领袖风范。

刘邦从小不被父亲给待见,原因不仅是不好学,他的哥哥刘仲是个孝子,时常替父亲插秧播种,然而刘邦却不喜欢下地劳动,总是在阴影处拿着扇子扇阿扇,所以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有趣的是,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 爸,你常说我是个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哥哥刘仲,但今我今天的成就比刘仲大喔。 ”

靠着与生俱来的领导才器,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什么萧何曹参都认识了,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远方人们都在暗中叫骂,只有刘邦羡慕得脱口而出“ 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

反秦啦!起兵炸锅啦!

刘邦之所以反秦,并没有想像中的神话。有天刘邦接到上级报告书,被命令以亭长的身份为沛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可不只几百人,刘邦却只有两只手,他们走一路跑一路,真到了咸阳大概只剩刘邦一人了。据当时的苛刻秦令,刑徒逃跑,看管者必因此遭受刑罚。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刘邦停下来歇息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我知道你们都不想去咸阳,这样好了,你们各奔前程逃命去吧,我也该在山上避世一下了”有的人真的跑了,这些人没眼界,有十多个囚徒了解社会,深知刘邦在当亭长时豁达大度、黑白两道通吃、领导能力极强,愿意跟随他一块走。

从此,刘邦在芒砀山过了一段梁山泊般的侠客生活,据说有天还杀了一条比人大的大白蛇,不久后有位老妇哭泣前来,众人疑惑不解:“老妇,你怎么哭了阿”老妇:“ 是我儿子是那条蛇,他是白帝之子,如今被赤帝之子所杀,我就是为了这个哭阿 ”,众人正要问个仔细时,老妇忽然不见了。是真实还是虚构?还是刘邦酒醉时乱掰的?作者我不敢明段,但此故事实在为后人津津乐道。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因调兵时刮风下雨,延迟了几天,但照当时秦律规定:迟到者不问原因皆斩,陈胜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秉持着“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原则,率领起义军打举反秦,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天下苦秦久矣,陈胜此举使天下揭竿而起,一同推翻暴秦,刘邦的老家沛也人心鼓动,就连县令也意图响应,萧何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是刘邦的好朋友,因此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挚友樊哙把刘邦找回来。但在刘邦披夜返回的同时,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后自己当不了老大,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曹参

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刚好遇到了往回头走的刘邦,萧何据实相告,刘邦勃然大怒,亲自前来城前拿着大声公怒喊:“乡亲父老们,我是刘邦,我回来了,你们赶快杀掉那该死的县令,否则我进城后鸡犬不留!”乡亲们知道刘邦是什么德性,这事他绝对干得出来,几十个年轻人头脑一热,冲进县衙,杀掉了出尔反尔的县令,打开了刘邦的富贵之路。

特殊的招揽文人法

刘邦骂人的时候大多在会客之际,他总是在卧室里见客,嘴里叼了根牙签,仕女们在底下帮忙洗脚,有时抬头伸脖子,有时低头看脚趾,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气得客人牙痒痒。每次会客都有书生不爽刘邦这副跩样,跟刘邦对呛,而刘邦每次都呛不赢,只能大骂他们是“竖儒”,好让那群之乎者也的书呆子们闭嘴( “儒”本来是指有才能的人,可在前面加上一个“竖”字,就很侮辱人了,合起来大概就是奴才书呆子的意思。)有时候火气上来,刘邦还声声以以“乃公”自居,以台湾口语来讲,就是“林北” )。

随着反秦起义军的声势高涨,刘邦的军队连下了数十余城镇,因而获得了与地方高端文人接触的机会,然而刘邦是个没文化的痞子,最讨厌的就是文化人,这跟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个道理,因此在刘邦起义初期,他根本不允许文人进出营帐,倒是像樊哙一类的土气屠夫,他视若珍宝。

有一次,秦末著名学者郦食其来投靠他,刘邦哪知道他是谁,一听是个儒生,就没什么兴趣,心想又是一个来混吃混喝的,放一边凉快去。

郦食其知道刘邦对文化人不大友好,既然你不见我,那我只好自己找上门去,走到门口也不说自己名字,只说是高阳酒徒。刘邦正在享受两个美女的足底按摩,心情愉快着,一听有个酒徒来找他,想说自己晚上也要喝点小酒,有人一起聊天才过瘾,因此招见入内。

不过,接下来的剧情就有些出乎意料了。郦食其满以为刘邦就算不出来迎接一下,至少也该正襟危坐吧,可一进门,就看见刘邦半躺在床上,两脚叉得大大的,闭着眼还在享受足浴,一脸陶醉。郦食其当时心里就不舒服了。刘邦也不高兴:不是说进来一酒徒吗,怎么穿着儒装?不知道我最烦书生吗?

两人都有气,看对方就不顺眼了。

郦食其不下跪,膝盖绷得直直的,只拱了拱手,弯了弯腰,算是打了一个招呼。刘邦电不搭理他。哼了一声,继续闭上眼享受。

郦食其问刘邦:“你是想帮助秦朝打诸侯,还是想着率领诸侯打秦朝呢?”

刘邦一听就破口大骂:“竖懦!天下已经被暴秦折磨惨了,我怎么会帮助它来打诸侯呢?”

郦食其也算识相,知道把刘邦惹毛了没什么好处,赶紧见好就收:“既然你是要打秦朝,那就不该这么傲慢。”

知识分子没事就爱教训人,郦食其也有这毛病,好在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还懂得知错就改,爬起来道了歉:来人,上菜,喝酒!虽然刘邦个性骄矜自傲,但对待下属从不马虎,郦食其跟着刘邦每天吃香的喝辣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是刘邦遇到不高兴的事,依然会把郦食其祖宗十八代骂个遍。

搞垮了秦国后,刘邦和项羽又打了起来。刘邦流氓出身,小时候架打得不少,一般人不是他对手,可要遇到项羽,挨揍的总是他。正面打不过,刘邦就想搞点歪门邪道,郦食其就给他出主意说,项羽人多势众,你当然不是他的对手,你得挖他的人才,私底下给这些人好处,多封几个王,这样他们即使不站到你这边,也不会再帮项羽揍你了。

刘邦觉得这办法不错,就让郦食其放手去干。可郦食其前脚一走,后脚张良听说了就跑来劝刘邦,说搞这个分封制是不行的,这只会让历史倒退至周朝初期,皇帝根本没权力。刘邦听了脊背直冒冷汗:“郦食其这个竖儒(书呆子),专出馊主意,几乎坏我大事!”

刘邦真是个大老粗,张良也是儒生啊!不知道他听刘邦这么骂自己的同行,心理作何感想。

就这个动不动就满嘴粗口的臭毛病,使很多人都不愿意跟着刘邦混。魏豹原来就是跟刘邦混的,不过因为刘邦的嘴太臭,倒戈加入项羽阵营。刘邦不舍人才流失,派人去做魏豹的思想工作,可魏豹听了连连摇头:“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髃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

一言不合脏话满天飞

当上皇帝以后,刘邦骂人就更不收敛了。除了继续用“竖儒”、“乃公”以外,据说刘邦还养成了个新习惯,开会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老爱与之政见不合的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便盆用,往里面撒尿。

刘邦在后期执政生涯阶段,把骂人当作一种心理手段,显示出了极其高端的政治手腕。像是汉高祖十年,陈豨造反。刘邦赶往代地平叛,刚到前线,刘邦招集会议,询问是否有将军愿意立功,四名当地校尉自告奋勇。但刘邦一见就大骂:“这几个破意儿也能当将军?”

然而,刘邦骂完还是给这四个人封了千户,使之为将。左右劝谏刘邦:“这几个人没有立功,为什么封赏?”刘邦回答:“我来平叛,没人响应,难能可贵这四个辣鸡带兵前来,我要是不封赏他们,怎么打动本地的子弟?”

骂归骂,刘邦很清醒,他知道千金买马骨的激励效应,所以骂完人还赏个枣,让被骂的人不仅不愠怒,反而会高兴。

牛牵到北京还是牛,刘邦在当上皇帝后,仍认为读书无用。儒生陆贾在刘邦总是声声《诗经》、《书经》,刘邦受不了听这些听不懂的外星话,破口大骂说:“你老子我,在马背上得了天下,怎么去钻研那些诗书?”

这个陆生也不是个含糊人,你自称我爸爸,那我就得教育你,反击道:“在马背上取得天下,难道也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陆生的话很犀利,直戳刘邦的心头缝。刘邦钓鱼不成,反而被鱼尾闪了巴掌。

虽有点尴尬,但刘邦还是对陆贾说:“希望先生能为我写一些文章,教育我秦国失天下的理由,以及我得天下的理由,还有古代国家兴亡的历史。”后来陆贾写成十二篇大作,每写完一篇就上奏给刘邦,刘邦无不称赞,左右群臣皆高呼万岁,他称这部书为《新语》。

由此可知,刘邦虽然一身江湖气,但明事理,知好歹,虽然嘴上骂了人,但该服输的时候果断服输。

汉高帝七年,北边的匈奴想来打秋风捞点好处,刘邦一边派使臣去谈判,顺便搞搞间谍活动,一边准备派兵征讨。匈奴人也有点鬼聪明,故意只把老弱病残拿出来,所以这些使臣回来都说匈奴不怎么样,打他们很轻松。只有一个叫刘敬的人看出匈奴这点鬼名堂,就劝刘邦不要打。可能是他话说急了点,刘邦听着不舒服,一言不合脏话就喷涌而出:“ 你这齐国杂种!凭着嘴炮捞得官位很屌吗?今天竟敢胡言乱语阻碍你大爷的军队! ”刘邦气得喘不过气,直接把刘敬扔进了牢里。

不久,刘邦就带着手下出发了,意图用辉煌的胜利来堵住刘敬的嘴巴。结果一到平城,就被匈奴围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后才靠着计谋脱身。回来之后,他马上释放刘敬,同时赏赐给他食邑二千户,并封他做了建信侯。

骂人,到认错,再大方地封建信侯。从这一些列操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刘邦做人的标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如果有错,一定要改正;有用的人才,一定要大手笔笼络。

可以看得出来,刘邦的骂人手段很高明,但又并不难理解。似乎每个人都能想到,但是想到不一定能做到,这要求博大的胸襟和豁达的性格。如果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可以发现刘邦做人的标准正好全是项羽缺少的东西。韩信曾经在汉中对刘邦说过项羽的几大失误,句句戳中项羽软肋,也句句言中刘邦的优点,这是另外的故事了。

刘邦之死

汉高祖刘邦之死,与淮南王英布造反直接相关。刘邦御驾亲征,交战中被乱箭射中,回京的路上就病得很厉害了。吕雉为他请来良医,医生说病可以治愈,但刘邦却拒绝治疗。《史记》这样记载:“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 '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刘邦死到临头,还不忘谩骂一番。医生出门后,刘邦向吕雉交待了后事。

刘邦的傲慢,《史记》《汉书》均多次提及,定然不假,但病可治却不治,宁死,这事听起来真是蹊跷。难道如史籍所说,刘邦真以为自己是赤帝之子,死不了吗?如果是这样,那刘邦的死法也未免有些奇葩。

刘邦在世时骂人无数,死后自己也免不了被别人骂,像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多次侧面描绘出刘邦的阴险面,从中贬低刘邦的人格不正;等到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阮籍也臭骂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就连宋朝的何去非也说:“汉太祖挟其在己之智术,固无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直到近代时期,仍然有诸多学者批评他为“过河拆桥的臭流氓”。可不管刘邦怎样骂人,还是保留着自己的一套水准,对于一切与自己利益相合之人还是相当不错的,否则他就不会被英国史学家汤恩比将其赞扬为“ 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刘邦 ”了。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hanchaogushi/1369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