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毁于允许太监干预政治执掌兵权?

说起太监,人们就会想到魏忠贤李莲英,这些反面人物。紫禁城使他们出名了。至今仍臭名远扬。

其实太监本身也是不幸的,是封建时代的牺牲品。帝王们阴暗的心里导致太监生理的残缺,说到底这一群群畸形的男人出现,还是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道貌岸然的皇帝才是摧残人性的真正的刽子手。某些宦官受到器重便如同小人得势,忘乎所以了;其实他们爬升的地位再高,仍然是皇帝的耳目和家奴。大多数太监却最能体会到伴君如伴虎的恐怖,稍有不慎,必将受皮肉之苦,而且极可能丢掉卿卿性命。

譬如慈禧虽然捧红了一个李莲英,但是她勒令杖毙的太监,也是个很大的数目。在她老人家眼中,太监的性命不见得比脚下的蚂蚁重要多少。

明清两代,太监的数量及影响,不亚于汉唐。尤其明朝,内监达一万人,另有九千名宫女,紫禁城相当于一座小城镇的人口了,为侍候一位皇帝,居然要动用如此巨大的人力。换句话说,一个男人当皇帝了,就要剥夺一万个男人做男人的资格,皇帝够自私的。

即使出了魏忠贤之流祸乱天下的宦官,也是他活该,皇帝本人首先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谁叫他倚仗太监为臂膀的?离开了太监,不知皇帝该怎么活?

清朝汲取前朝的教训,对宦官的势力加以压制,再没有哪位太监执掌过兵权,基本上不让太监干预政治。嘉庆以前,太监的人数还多一点,以后逐渐减少,大致保持在两千人左右(包括圆明园、升平署等处的)。

到了晚清,宫内及外围各处的太监加起来也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太监少了,活却没少,每年入宫担任杂役的“苏拉”有近万人次――改为请临时工了。这倒是明智的,反正太监也干不了太多的粗活,不过就是看看门、打打更、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

北京的寺庙在明清两朝估计是最兴旺的。尤其明代,一些太监参予进这项“公益事业”,纷纷捐资创建或修复。

譬如安定门内的慈隆寺是御马监太监高勋、张进等人赞助兴建的,并且请得动万历皇帝题辞;魏公村的大慧寺是正德八年(1513年)司礼监太监张雄创建,供奉着高达十六米的铜制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左安门外的弘善寺是正德年间一位姓韦的太监投资兴建,作为郊外的别墅,因而俗称“韦公寺”――莫非他将寺庙作为房地产来经营了?

还有旧鼓楼大街的广济寺,是成化元年(1465年)神宫监太监刘嘉林拆房卖地兴建的,真够舍得的;京西的崇化寺是太监吴公亮集资修复,也有皇帝题写的招牌;法海寺是历事五朝的老太监李童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集资创建的――那位导致英宗皇帝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刺骑兵俘虏的权宦王振,居然也是赞助商之一(在青铜佛钟上铸刻有其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香山碧云寺,本由正德年间御马监太监于经斥资扩建,并在寺后预留了墓地,想作为死后葬身之所;谁知权宦魏忠贤也看上这块风水宝地,抢夺过来,选作坟址,据说制作规模和豪奢程度不亚于皇陵。当然,随着他身败名裂,这一计划也破产了。他只给碧云寺留下一件半成品。

由上述可见:明代的太监很有钱的。其次,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太监,不曾捐款兴办“希望小学”呀什么,而更热衷投资于修造寺庙――估计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希望工程”吧?或许与其荣辱观念、生死观念有关吧?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

明朝皇帝重用太监。永乐年间设立的皇家特务机构东厂,就交由宦官掌管,皇上也够放心的。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年),又增设规模更大的西厂,由大太监汪直直接控制。太监成了特务头子。

人们说的“明朝三大害”,即指厂、卫(锦衣卫)与宦官。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居然控制了朝政,利用东西厂监控文武大臣,京城一片白色恐怖。

若干年后,东西厂交到了魏忠贤手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魏忠贤本是个厨师,因为会给熹宗做饭,讨得了欢心。后来又跟熹宗的奶妈客氏相勾结,青云直上,权势日炽,居然敢以“九千岁”自居。

他的权力大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仅天启三年(一六二三年),他就假传圣旨先后害死了选侍赵氏、张裕妃、冯贵人等数位嫔妃,甚至对张皇后也暗下过毒手。

他甚至将元代建造的香山碧云寺选为坟址,大兴土木。明亡以后,有大臣惊叹于这位前朝太监生圹的建筑规模,向康熙反映:“臣过香山碧云寺,见魏忠贤所营坟墓:碑石峥嵘、隧道深阔。翁仲簪朝冠而环列,羊虎接驼马以森罗。制作规模,仿佛陵寝。”

豪华程度居然能与帝王陵抗衡,可见魏忠贤独搅大权时的赫赫地位。只是魏忠贤再无福躺进自掘的华丽坟墓里。

下一位皇帝(崇祯)上台,立即将其逐出朝廷,他在流放的途中上吊自杀。死后仍被五马分尸,并枭首示众。给自己预留了尊贵的陵园的人,居然连一具完整的尸体都无法保全。

据说乾隆皇帝自香山赴圣感寺,见沿途明代太监墓多如牛毛,曾有一叹:“西山下明代寺宦墓甚伙,专横至此,国事有不坏者乎?”他无从知晓后来会出个受慈禧太后青睐的大太监李莲英

当年不可一世的许多太监墓至今大都荡然无存。

唯独京西磨石口的田义墓,是北京现存的少量太监墓中最完整的一座,我曾经陪伴一位史学家去踏访过:墓园入口处树立有两座华表,神道两侧是扩墓文武大臣的石像,穿过雕有飞禽走兽的汉白玉棂星门,直达黄色琉璃瓦的碑亭(共三座),亭内供奉的丰碑分别镌刻着万历皇帝写给田义的两道敕谕及吏部尚书沈一贯撰写的墓碑铭……

我向那位史学家咨询田义何许人也,得知了是明代深受万历皇帝器重的一位忠君爱国的好太监。

哦,看来天地人心是一杆无形的秤,万事万物各有报应。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mingchaogushi/3719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