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被多数国人误解的十大历史常识

1、古代的和尚不吃“荤“真的指不吃肉吗?

这种看法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说法,现代汉语中,”荤菜”也代指肉类食品,其实,这种看法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错误,实际上,不单是古代的和尚和道士不吃荤,连士大夫也不被主张吃“荤”。这种”荤“,您要以为是肉类,那就错了。

”荤“的偏方是草字头,是一种植物。在周礼中,“荤”是特指一些类似于大蒜、葱、薤、韭菜和芫荽(香菜)这样的特殊的蔬菜,因为它们吃到嘴里,嘴会产生异味,十分不雅,所以不被士大夫所喜爱和接受。

后来,礼崩乐坏,士的地位下降了,成为信奉儒教的知识分子的代称,因此不食”荤“也成了士人主张的一种君子之好。这下,您还会以为忌”荤“是指不吃肉吗?呵呵。

2、古代的正史全是为”帝王将相所立“的被篡改的假史吗?

这种看法盛行于一些偏激的愤青和历史爱好者心目中,受鲁迅先生的言论的影响,很多人产生了这种不被毛泽东所认同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古代的史官,最早设立于夏朝,到了商代,成为一个重要的职业,最早的历史记录是指奴隶制王朝对祭祀大事和国王国君出行的记录,比如甲骨文,比如春秋时秦襄公的石鼓文(唐时发现于陕西扶风县周原)。

因为它是记录性质的东西,所以都是据实书写记录。到了封建王朝建立后,尤其是汉武帝设立刺史一职加强封建王朝的监察工作后,史书成为了监察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的一个中央监察机制的重要工具。

祖制中,皇帝也不能要求史官在自己去世之前公布对自己当朝时期的历史记载,否则会被定下违反祖制的罪过,不能入太庙。

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齐太史前赴后继的故事。“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杼)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明代的”倭寇“是日本鬼子对中国的一次残暴的侵略?

关于这一问题,小寒的文字《管中窥豹―由明朝贡贸易衰落与海盗活动看王朝沉浮》中有着很详细的交代,倭寇之患前期的确是日本的浪人、海盗和末路武士引起的。

但是中后期,真正的倭寇却大多是中国人自己,这些人被明朝政府称之为假倭,正史记载抗倭名将俞大猷感叹说假倭居然占到了自己所杀倭寇的八成到九成,实在是中国人抢杀中国人,铁板钉钉的人民内部矛盾。不过还有一些倭寇,实则是荷兰人和葡萄牙的海盗。

4、青铜器中的鼎,相当于现在的锅?是拿来煮肉的吗?

记得小寒在儿时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里面的注释说鼎相当于现在的锅,并且一般拿来煮肉。这个看法,相信很多人都曾见过,并且认为是真理,实际上这次小学课本编纂中一个很弱智的错误。

鼎,在商周的青铜文化鼎盛时期是重要的礼器,却不是拿来煮肉的锅。在祭祀活动中,祭司们会把事先就煮熟的肉,放入鼎中,然后鼎下加添了香料的柴火,持续加热,以帮助碎肉保持温度,让祖先和天神可以吃到热乎乎的碎肉,保佑国家的风调雨顺。

人家肉都事先煮熟了,你能把鼎当成是做饭的锅?在这么一个小细节上都误人子弟,更何况我们课本里记载的其他内容呢?(在此埋个伏笔,请大家思索一下自己对中国课本的看法~)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mingchaogushi/4232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