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夺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场关键性内战

1、景泰病重,暗流始动

正统十四年八月,明英宗土木之变中被俘。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英宗弟J(读:chéng)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次年,英宗被释归,被景泰帝幽禁于南宫。

世事难料,景泰八年,为巩固自己的权位而煞费苦心的景泰帝,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一时间,大臣们手忙脚乱,因为"储位未定"。他们寄希望于皇上霍然痊愈,危机便可以暂时获得缓解。

文武百官天天都到左顺门问安,每次都是太监兴安出来发布消息,时日一多,他不耐烦了,说道:你们都是朝廷股肱耳目,不为社稷考虑,每天徒劳问安有什么用?他的意思是在暗示大臣,应该早日册立皇储。

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酰ǘ粒yíng)召集大臣会议,请求景泰帝,重新册立沂王朱见深(即后来的明宪宗,英宗长子,代宗年间曾被废为沂王)为皇太子,推举内阁大学商辂(读:lù)起草奏疏。

萧C(读:zī)提出异议,说:沂王既然已经退了,不可重新册立,只能提出“早建元良”(尽快册立太子)的请求。都察院左都御史萧维祯举笔说:我请求更改一个字,把“早建元良”改为“早择元良”。

大臣们联名签署的奏折送到景泰帝的病榻前,得到的批示是:“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

然而,景泰帝真的是“偶有寒疾”吗?非也。他十二月二十八日一病不起,连最重要的仪式--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贺也不得不取消。正月十五的郊外祭祀仪式不能取消,正月十二日,他把武清侯石亨叫到病榻前,命他代行祭祀。

2、所托非人,酿成大错

石亨是陕西渭南人,出身将门世家,善骑射,有胆略,手提大刀,轮舞如飞,而且仪表威武,四方面孔,魁梧身材,美髯及膝。

景泰帝即位后,接受兵部尚书于谦的推荐,任命石亨为五军都督府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封为武清侯,授予大将军头衔。石亨代表皇帝去郊外祭祀,可见此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小可。

然而,景泰帝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铸成了大错。石亨虽是一介武夫,却机敏过人,在景泰帝病榻前,近距离观察,皇上已经病入膏肓。一旦景泰帝驾崩,将拥戴谁继位,何去何从?

他从宫中出来,立即与都督张(读:yuè)、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掌管京营的太监曹吉祥一起密谋。

他说:皇上病危,拥立皇太子,不如恢复太上皇的帝位。为什么呢?他说了四个字:“可邀功赏。”这四个字含义颇深,无论拥立谁为皇太子,都属于正常程序,并无“功赏”可言;恢复太上皇的帝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尤其出乎太上皇本人意料,必定可以得到大大的“功赏”。

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复辟的英宗对他们这些复辟功臣,毫不吝啬的论功行赏了一番。从效果来看,石亨之流的投机是成功的。

张、杨善、曹吉祥支持石亨的主张,考虑到恢复太上皇帝位,带有极大的风险,弄得不好将招来杀身之祸,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参与,周密谋划。

于是他们去找太常寺卿许彬商量,许彬表示赞同,说:这是不世之功,可惜我老了,帮不上忙,徐有贞善于出谋划策,能出奇招,何不找他商量商量?

石亨、张等人连夜赶到副都御史徐有贞家中,徐有贞一听此事,大为欢喜,点拨道:一定要让太上皇知道我们拥戴他的意思。张回答:已经暗中把信息送到了。徐有贞叮嘱:必须得到他的赞同,才可以进行。

一场宫廷政变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

3、蓄谋已久,一朝政变

正月十六日夜,石亨、张、曹吉祥对徐有贞说:已经得到太上皇的赞同,下一步该怎么办?徐有贞此人其貌不扬,《明史》说他“多智数,喜功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兵法、阴阳、方术。

他爬上房顶,煞有介事地搞了一下阴阳八卦,说道:时间就在今天晚上,机不可失。于是,这几个人便开始密谋策划行动方案。

徐有贞虽然号称“多智数”,在众人面前摆出一副“智多星”模样,但毕竟心虚,瞒着皇帝策划宫廷政变,一旦事机泄漏,必将满门抄斩。

正因为如此,他考虑得非常周到,事先已经布置张,借口边关形势吃紧,派遣军队进入紫禁城,以防万一。掌握大内钥匙的石亨,在半夜四更时分,打开长安门,让军队把守要害部位。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mingchaogushi/4432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