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如果能够出来抵抗八国联军,有多大胜算?

在那场八国联军肆虐京畿要地,晚清王朝一败涂地的"庚子国难"里,手握"小站新军"精锐的袁世凯

,当时正是山东巡抚,不偏不倚"躲"过了这场国耻之战。

在接下来的历史上,袁世凯麾下这支由"小站新军"发展出来的北洋军,成了近代中国政坛上重要的军政力量。其精英荟萃的人员以及强大的装备水准,更叫多少历史票友津津乐道,也因此生出一个"幸福的猜想":倘若当年八国联军侵华,与之作战的是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大清还会被人摁在地上摩擦吗?起码能不能打几个胜仗?

很负责任的说,倘若"庚子国难"里,袁世凯真扛起了这个保家卫国的重任,这场战争的结局,依然会要多耻辱有多耻辱。甚至"小站新军",这笔支撑袁世凯接下来纵横捭阖的政治本钱,很可能会赔的一干二净。唯独会改变的,就是袁世凯的"政治生命"。

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就看一个基本问题:军事装备问题。

袁世凯的"小站新军",以及接下来"孵化"出的北洋军,常被各类历史剧大书特书的,就是其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水平。

八国联军在京津横冲直撞时,当时9300人规模的"小站新军",不但享受"士兵每月四两五钱"的高工资,枪炮水准也登峰造极:步骑兵一律使用奥匈帝国的曼利夏枪械,炮兵全数配备德国克虏伯火炮,且和昔日装备杂七杂八的淮军不同,"小站新军"不惜血本,装备弹药一律标准化供应,俨然一支用钱砸出来劲旅,装备直追欧洲精锐等级。

但如此叫好些后人咋舌的装备水平,比比庚子国难战场上的参战清军,其实不算啥。

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里,清王朝不但动用了绝对优势的兵员,更展现出了焕然一新的装备水平。所谓"装备标准化",不止是"小站新军"一家的事儿,参战的"武卫左军""武卫前军""武卫中军"等大清精锐,也都是清一色标准的德奥枪炮。"小站新军"有的硬家伙他们有,"小站新军"没有的克虏伯重炮与新式机关炮,他们也同样有,火力水平绝对优势。

为了保证给八国联军一个生动难忘的教训,清王朝还一改从前"缺弹药"的画风,各地机器局开足马力,为清军准备好的充足弹药。单是天津机器局,每年就能生产七百万发子弹和八万发炮弹。战事开打前,天津各大仓库,都是弹药堆积如山,哪怕清军火力全开,不间断猛轰,也管保弹药敞开供应。

可以说,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弹药储备,"小站新军"比起这几支前线清军,非但不是优势,相反劣势不少。

可就是那几支"绝对优势"的清军,自从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起,就是一路大败亏输,从天津一直败到北京,手里的"标准化先进装备"?那更是跑一路扔一路,全被八国联军捡了现成。仅在天津一地,八国联军就"白捡"了清军三万支枪械与数百门火炮。换成"小站新军",这仗就能打的更好?

当然,好些后人看好"小站新军",也不止因为装备,更因为"小站新军"(北洋军)那强得多的战斗素质。那到底有没有胜算?这更要看第二个问题:战斗力问题。

庚子国难里,多支"清军精锐"为何败到惨不忍睹,直接原因就是战斗力素质太差,别看手里拿的都是世界顶级装备,可当时的清军,开枪放炮都打不准,战场上常见乱开一气,乍一看炮火轰鸣很好看,其实却打不死几个敌人。反而是人家挺起刺刀一顿冲锋,"清军精锐"就立刻鸟兽散,常见"洋兵自后追击之,横尸枕籍,洋兵未伤一人。"

摊上这样的兵,手里有多硬的家伙,照样都是给人送菜。

同样是"用钱砸出来"的部队,比起其官鱼龙混杂的"大清精锐"来,"小站新军"的人员素质,确实要好得多:袁世凯的选兵标准极其严格,以其《募兵告示》的标准,每个士兵都是"力限平托一百斤"的"憨厚肌肉男"。军官们更是海归扎堆,段祺瑞等高层骨干,都是有留学经历的高材生,基层的将官们,也都接受过严格的军事教育。纪律操练更十分严格,晚清大臣徐致靖曾形容说"行若奔涛,立如植木",面貌焕然一新。

而在实战里,袁世凯麾下这支面貌一新的部队,漂亮仗也不少打。特别是辛亥革命炮声震撼天下时,火速赶到武汉三镇的北洋军,迅速开启了对革命军的吊打模式:两天就拿下汉口,九天就拿下汉阳。一度高涨的革命形势,几天就岌岌可危。也正是这碾压般的硬实力,才令袁世凯斜刺里杀出,顺风顺水坐上大总统宝座。

但这"硬实力",到底有多硬?接下来的另一场战斗,就检验出了其真实成色:白朗起义。

1911年春,河南农民白朗愤然起义,折腾到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这支农民军已发展到数万规模,号称战斗力强大的北洋军,却是屡战屡败。恼怒的袁世凯决定狮虎搏兔,由北洋军头号战将段祺瑞领衔,率领北洋军精锐大举南下,还邀请西方各国代表观战,誓要一举扫平白朗。没想到乒乒乓乓打一场,"民国精英"段祺瑞一败涂地,北洋军也被打得抱头鼠窜本想露个脸,反而现了眼。

而在白朗农民军横扫豫川陕数省的三年里,北洋军也是丑态百出:不但士兵战斗力低下,一碰硬仗就闪得快,而且战场上打不赢,吹牛倒"进步"快,一边挨打一边"报捷",白朗在北洋军的电报里,常见"死"了几十次,每次都打脸。就连主帅段祺瑞,也是敞开了吹,硬说几万人的白朗军有一百多万。晚清军队常见的毛病,北洋军一样都没少。所谓"战斗素质强大"?也只是几个"菜鸡"互相比。

这样的"小站精锐",如果投放到庚子国难战场上,结局将会怎样?相信也可以想。毕竟,别看军队名目不同,可到底都是晚清酱缸出来的,谁能比谁差多少?

晚清民国之交,旧中国的积贫积弱,仅看看几支军队的可笑表现,就知可笑背后,曾是怎样的绝望与耻辱。在那个耻辱年代里站出来,扛起中国自强重任的英雄们,又是以怎样不放弃的精神,艰难前行。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qingchaogushi/4760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