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左宗棠,你去新疆旅游或许要办签证

大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历时七年之久,终于平定陕(西)甘(肃)回乱后,陕甘总督、大学左宗棠

,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就是否要收复新疆,爆发了一场空前论战。

这,就是晚清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

论战的背景是,当时尽管左宗棠耗时七年终于平定陕甘回乱,但新疆却被从中亚入侵的阿古柏趁机占据,并建立了一个"哲德沙尔"汗国;而俄国人则趁机占领了伊犁一带。

眼看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历时百年才平定的新疆,却将沦落异族之手,年已62岁的左宗棠抱病请缨,表示将亲率大军西征新疆,为祖国光复疆土。

誓死战新疆:执拗的"左骡子"

但在李鸿章看来,号称"左骡子"的左宗棠,简直是在胡闹。

因为就在这一年,日本海军3000多人入侵台湾,尽管大清帝国最终遏制了日本人的野心,但在李鸿章眼里,相对于那个远隔万里的新疆来说,台湾和大清帝国的海防,才是最为关键的军机重务。

在呈报清廷的《筹议海防折》中,李鸿章说,大清帝国应该放弃新疆,转而专注"海防"。当初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只是"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而大清国力有限,应该将有限的经费专注于办海军、用海防,因此放弃新疆"于(大清)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李鸿章提出,应该将左宗棠准备出征新疆的西征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对此,左宗棠予以了严厉的反驳。左宗棠说,巩固"海防",和收复新疆的"塞防",必须"二者并重"。在他看来,乾隆皇帝征服新疆,"拓地二万里",祖宗基业和祖国领土岂能自行放弃?

▲左宗棠(右)与李鸿章,就是否夺回新疆展开激烈争论。

在当时,62岁的左宗棠已经为大清帝国戎马倥偬、四处征战了20多年:从40岁出山充当两任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的幕僚,到自己亲率"楚军"讨伐太平军,再到征战西北平定回乱,他已是积劳成疾,经常咳血。

由于水土不服,他长了风湿疹子,一到夜里就奇痒无比、难以成眠。

但左宗棠以一介书生起家,誓要一死以报家国,对于新疆,他决不放弃。

为了以表决心,他命令将自己的大军行营,从兰州向西挺进1000多里,移驻到肃州(酒泉),以便靠近新疆指挥进军。本来对于他来说,60多岁,协助平定太平军,又征定陕甘回乱,已经功成名就、天下无双。按理说,他应该是颐养天年,或者是弄个闲职,享受万人敬仰的年纪。

但,"左骡子"不甘心。

1871年,当听说俄国人趁乱侵占伊犁后,他就写信催促自己的得力干将刘锦棠火速返回前线。左宗棠在信中说:"本拟收复河湟后,即乞病还湘(湖南),今既有此变,西顾(新疆)正殷,断难遽萌退志,当与此虏(俄国)周旋。"

在家信中,左宗棠说:"我年逾六十,积劳之后,衰态日增""(但)俄罗斯乘我内患未平,代复(侵占)伊犁""我以衰朽之躯,不能生出玉门(关),惟不将关内肃清""此心何以自处?"

在给清廷的奏折中,左宗棠说,必须先击败阿古柏,然后进击俄罗斯收回失地:"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大清帝国内部议论纷纷,但这一次,深知"保新疆就是保蒙古,保蒙古就是保京师和内地"的军机大臣文祥,终于被左宗棠的铁血雄心所震动,站在了左宗棠一边。

在文祥和左宗棠的强力主战下,以往软弱无能的大清帝国,终于"雄起"了一把,委任左宗棠以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的身份,同时督办新疆军务,以平定阿古柏之乱和收复伊犁。

抬棺出征:雄迈的湖南老汉

在经历长期筹备、采取"缓进急攻"策略后,1876年,左宗棠命令西征军正式向阿古柏贼军发起攻击。历时三年后,到1879年底,左宗棠的西征军击败了阿古柏军队,基本平定新疆。

但在伊犁,俄国人仍然盘踞不走,并对新疆虎视眈眈。

光绪六年(1880年),已经68岁的左宗棠,顾不上"衰朽之躯",命令2万军队继续挺进伊犁附近。4月18日,他亲自率领1000多亲军,从肃州(酒泉)大本营西向挺进新疆哈密就近指挥。

在他身后,他命令士兵们给他运了一口棺材随军出征,他誓要以死,来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

对于自己的这次抬棺出征,左宗棠说,他不以出塞为苦,虽然不能与年轻人相比,但他"孤愤填膺,诚不知老之将至"。

在给朋友刘典的信中,左宗棠说:"国家当(此)天下纷纷时""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耳!"

尽管左宗棠不以战死为惧,但听说左宗棠大军西进伊犁后,俄国人却开始威胁清廷说,如果不想全面战争,大家最好就坐下来谈判。

当时,力挺左宗棠的军机大臣文祥已死。当听说俄国人在伊犁一带增兵1万多人,并且派出舰队在黄海一带巡游,威胁要封锁中国海面后,清廷立马吓破了胆。连此前主战的工部尚书翁同龢和两江总督刘坤一,也纷纷支持李鸿章议和。

最终,清廷将已经挺进新疆前线指挥的左宗棠强行召唤回京,并派遣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前往俄罗斯谈判。

左宗棠悲愤不已。因为,在他看来,"俄事非决战不可,连日通盘筹画,无论胜负云何,似非将其侵占康熙朝地段,收回不可"!

▲左宗棠千里抬棺,出征新疆

当听说与俄国可能要全面战争,清廷却自行妥协软蛋下来,左宗棠在悲愤离开前线之前,也特地做了安排。他让爱将刘锦棠继续进军驻扎在伊犁一带,以武力为后盾,强力支援曾纪泽进行谈判。

1881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俄国人被迫同意归还伊犁一带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尽管霍尔果斯河以西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仍然被俄国占领,但谈判终究夺回了伊犁一带领土,最大程度保住了大清帝国的领土完整。

此后,在左宗棠的强力建议下,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设省,仿照内地模式实行军政一起管理,以求通过"设行省,改郡县"来保证新疆的长治久安。左宗棠的爱将刘锦棠,则成为清廷在新疆的第一任巡抚。

至此,新疆才逐渐并入到了中国近代化体系的管理之中。此后,虽然历经清末和民国战乱,新疆却始终牢牢地控制在了中国的版图之内。

不给红包的军机大臣:备受排挤

左宗棠终于被征召回京。

对于清廷来说,左宗棠作为汉人,长期在外执掌兵权,他们心里始终是不太放心的。但老左功高劳苦,实际执掌政权的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还是让他做了军机大臣,参与军政要务。

但左宗棠性子直,在朝中,很多人是看他不爽的。

首先是两宫皇太后身边的太监们就看他很不爽。从新疆回京后,左宗棠进京,守门的太监向他讨要红包,即"宫门费",否则就不让他进去。

在当时,大小官员们进宫参见两宫太后和皇帝,太监们都会拦路勒索一下。左宗棠却非常"不识趣",不给红包就算了,还把太监们痛骂了一顿,还闹着说要跟太后告发此事,搞得太监们心里恨得牙痒痒的。

皇室宗亲们,对左宗棠也没有好印象。军机大臣宝鋆是皇族子弟,此前,宝鋆的弟弟宝森曾经前往拜访左宗棠,结果左宗棠不买账,认为宝森拿着宝鋆的名帖是想依仗皇权和官势,因此找了个茬子向宝森大发了通脾气。对此宝鋆一直怀恨在心,经常跟同僚说:"左宗棠就是一团茅草,懂个屁。"

左宗棠脾气也确实很大。他觉得满人官员无能,因此有时就会用湖南土话骂说:"冒得寸用!"意思就是"没有一寸之长",这话传播开来,当然也惹怒了满人和蒙古族官员,认为左宗棠狂妄之极,实在可恶。

▲"湖南佬"左宗棠备受官僚排挤

这种"臭"脾气,早在左宗棠还在湖南巡抚骆秉章手下当幕僚时,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当时,太平军在湖南境内攻战,骆秉章将很多军政大事都放给左宗棠处理,以至于左宗棠虽然无品无级,但却权力极大。湖广总督官文是个草包,面对太平军手足无措,但捞钱要钱却很有一手,他想要骆秉章在湖南境内纳捐搞钱,但左宗棠扣着不给办。另外有一次,官文又想控制左宗棠一手培养起来的"老湘军"王鑫的部队,又被左宗棠识破,双方由此交恶。

官文有个亲信叫樊燮,是湖南永州总兵。樊燮贪赃枉法,平日里左宗棠就看他不爽,因此当有一次樊燮去湖南巡抚衙门时,左宗棠就以樊燮不向他行礼,大发脾气,说湖南的官员,见了我左师爷,怎么就你不行礼?樊燮对此也非常恼火,说我一个堂堂总兵,凭什么向你一个没官没品的师爷行礼?左宗棠的狂妄,由此可见一端,并在朝野上下结下了一堆梁子。

对此,为人比较正直的工部尚书翁同龢,就在日记里写道说,左宗棠为人太正,脾气又冲,"窃恐左公不免龃龉矣,正人在位之难也"。

在这种情况下,眼见左宗棠竟然进入军机处,经常跟左宗棠对着干的李鸿章,自然也不会放过攻击左宗棠。李鸿章经常向慈禧报告说,左宗棠非常夸张、骄纵。

最终,慈禧找了个借口,将左宗棠从军机大臣的位置上,外放到南京去当了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坏脾气的老左:富爱心,好仗义

左宗棠虽然脾气大,但为人却极富爱心和仗义。

左宗棠的祖上都是教书匠,虽然家里有几十亩田地,但父亲左观澜仍然要靠着外出教书,才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家里贫寒,左观澜留下三子、三女。

左宗棠的大哥左宗棫早逝。眼见大嫂和侄子孤苦无依,左宗棠便和二哥左宗植商量,将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48亩谷田都送给了嫂子一家。而他和二哥左宗植两人,不仅没有留下财产,反而承担起了全部债务。

由于家中贫困,1832年,20岁的左宗棠,给湘潭周家做了上门女婿。婚后,他好不容易考中举人。有一次他想进京赶考,终于凑够去北京的路费后,结果当听说自己的姐姐生活潦倒时,他毫不犹豫便把100多两盘缠给了姐姐,自己却没钱了。幸亏亲友们听说后,才又给他凑了路费。

他脾气差,但却心有大爱。

在三次进京赶考进士都落榜后,左宗棠发誓不再赶考。道光二十八年(1848),当时湖南连年大旱,又遇水灾,人民流离失所、饥馑遍野,36岁的左宗棠于是四处奔波,劝说富人们捐款赈灾。

在教书谋生的空暇时间,对于途经他住所柳庄的饥民,左宗棠甚至倾其所有,施舍粮米和医药。而当时,左宗棠家中也并不富裕,但他却"罄其所藏"。

▲"臭脾气"的老左为人却很仗义

他为人也不计较旧恶。早年,他与曾国藩非常友好,但后来由于争功闹了矛盾,一直没什么往来。在从陕甘总督调任军机大臣后,当时曾国藩早已死去多年,当听说曾国藩的小儿子曾纪鸿在京城穷苦潦倒时,左宗棠便去看望他,还给他出钱治病。不久曾纪鸿病逝,家里人连殡葬和送丧还乡的费用都出不起,左宗棠对此也一一帮曾纪鸿的家人付清。

尽管他脾气差,经常得罪人,但即使是同左宗棠交恶的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也认为,左宗棠不仅有军事才能,而且政治、经济才华也非常突出。

起初,在浙江镇压太平军时,左宗棠一面干军事,一面恢复农业生产,进行盐务和茶务改革,整饬吏治,后来又倡导学习洋务,创办福州船政局,进而成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之一。

赵烈文表示,浙江在太平军平定后不到几个月,全省的生产就在左宗棠治理下井然有序的恢复进行:"在浙江,绍兴居民皆已复业""杭省(杭州)百废俱起,复城未两月,已议及海塘(治理)。各郡之漕皆减定,颂声大作。以此观之,左(宗棠)之吏治,实胜李(鸿章)十倍。"

陨落的雄狮:大清最后的鹰派

这位40岁才出山、大器晚成的晚清中兴名臣,却注定是孤独的。

光绪七年(1882年),在被外放南京任职两江总督后,法国已侵占越南南部,并企图沿红河直上侵入云南。在此情况下,为了支援刘永福在云南广西一带抗击法军,左宗棠让自己的爱将王德榜招募了十营军队,并取名"恪靖定边军"。左宗棠还从两江辖区划拨了十万多两白银和军火物资资助"恪靖定边军"驰援广西。

1883年12月,法军正式进攻驻守在越南山西的中国守军,中法战争爆发。在此情况下,老病缠身的左宗棠请辞两江总督,但却上书清廷,希望能带兵抗击法军,在上疏中他写道:"(臣)督师有年,旧部健将尚多""尚有可为""不效则请重治其罪,以谢天下!"

清廷起初不予理会。这事一直拖到1884年8月,在慈禧主持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慈禧在和与战之间仍然犹豫不定,会上一片死寂,没人敢说话,72岁的左宗棠猛然站起来主动请战。左宗棠说:"中国不能永远屈服于洋人,与其赔款,不如拿赔款做战费。"慈禧听了后,流了眼泪,至此,清廷才决定与法国摊牌一战。

当时,福建海军在马尾海战中全军覆没,法军再次侵入台湾基隆。被派遣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的左宗棠,提请北洋大臣李鸿章派遣北洋海军南下支援,但一直憎恨左宗棠的李鸿章却拒绝南下,放任法军来去。无奈下,左宗棠只能雇佣渔船,让清军乘坐渔船前往台湾支援刘铭传抗击法军。

▲中法战争的结果,让左宗棠死不瞑目。

随后,左宗棠此前派往广西的王德榜的"恪靖定边军",协助冯子材击败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李鸿章趁机提出"乘胜即收"的主张。

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承认越南归法国保护,并同意允许法商进入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惨淡收场。

9天后,1885年6月18日,内心不胜悲愤的左宗棠提请辞去军职。

9月5日,台风袭击福州,整日风雨大作,为大清国耗尽毕生心血的左宗棠,终于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弥留之际,73岁的左宗棠向儿子口授上达清廷的遗疏,他说:"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弥留之际,他的儿子听到左宗棠在迷糊中喃喃自语说:"哦哦,出队!出队!我还要打!我还要打!"

他至死,都没有忘记,要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而战。

左宗棠死后,法国人、俄国人立马鼓手拍掌。因为对他们来说,大清帝国最后的鹰派和雄狮,终于陨落了,剩下一些被左宗棠大骂为"误尽苍生"的李鸿章之流,都很好对付和收拾了。

世间,再无左宗棠。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qingchaogushi/4761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