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卫道士——“腐儒”杨光先耿直的一面(温体仁、汤若望)

杨光先

,晚清著名的"不懂历法"学者(源于他自己的说法,《不得已》一书),生于1597年,死于1669年。

他历经六朝,把明神宗万历朱翊钧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明思宗崇祯朱由检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朝由1638年继位的顺治算起),把前五个皇帝耗死了他才"嗝屁"!

杨光先在正统学界现在的形象就是封建、顽固、保守派,倒历史车轮,支持地心说、天圆地方学说,反对日心说、地圆说。

除此之外,他特别排斥天主教!

他最轰动的事就是康熙年间一手炮制"康熙历狱",因为个人对天主教的厌恶大肆推崇陈旧腐烂的回回历和大统历,坚决反对天主教徒汤若望带来的先进西洋历法!

可以说,杨光先就是清朝腐儒的最大代表,也给满清官场在清早期带了个坏头!

说不好听一点,他就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颗"老鼠屎"!

纯粹因个人好恶行事,而无真才实学!

但是,这个人其实有不一样的一面!

杨光先于万历二十五年生,康熙八年死。

他一出生其实就有些不同凡响!

他出生的1597年是万历二十五年,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万历朝鲜战争,即万历援朝战争。

他死的时候也不太寻常,因为一个著名人物-鳌拜而死。

康熙七年,鳌拜倒台,杨光先作为党羽被判处死刑。

康熙八年(即1669年),康熙帝赦免他告老还乡。

悲催的是,老头儿走到半道儿山东德州死了,享年73岁。

纵观杨光先的一生,他都不算个什么大人物。

早年间,明朝还没灭亡的时候,他继承了世袭的新安所千户职位,是一个中低级军官。

及至抬棺弹劾温体仁,他这个屁大点的小官也主动让给了弟弟。

他屁颠屁颠跑去见崇祯,结果被崇祯廷杖一顿,直接流放到了辽西。

唯一的收获就是见了皇帝一面!

后来,清廷来了,他更是一介布衣。官没得做了,他倒是不以为然。

"康熙历狱"后,康熙要擢拔他当钦天监监正,他却百般推脱。

根据他的自述《不得已》一书,他以卫道士自居,认为卫道士不能做官,否则别人就会将他当成是为了名利,这样卫道的目的就不纯。

真的是一介蛮人!儒学莽夫!

杨光先40岁初入政坛,一辈子就干过两件事,也是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弹劾温体仁,没冒出什么泡来,但是为他赢得了美名(当时是个人都弹劾温体仁,崇祯乐意如此,群臣也乐意如此);另一件是炮制"康熙历狱",也为他赢得了当时的美名。

这两件事在后人看来一褒一贬,反差极大!

两件事都体现出来杨光先莽夫的本性,又因为"康熙历狱"身后有鳌拜的操纵,不禁让人觉得杨光先此人充其量不过是权臣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

正因此,才让人不禁放下了一些对杨光先的成见!

开始思考杨光先此人可能没有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坏,他顽固、偏执、性情暴躁,这些都不假,但是于玩弄权术方面,他似乎欠缺点能力。

而他的性格方面,看了一些文献之后,让人觉得和他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大。

(根据其自述,杨光先一直接受的是家庭教育,父亲也不允许他去考秀才。)

但是俗话说的好,横的怕愣的。正是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反而让杨光先这个人在青史留名,在清 初的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人物,他就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一个代表!

(虽然在后代褒贬不一,但是杨光先在世时很受士大夫的推崇,就是因为他对儒学正确性的笃定和一股子莽气。)

不畏死的杨光先抬棺弹劾温体仁

温体仁为明崇祯年间最著名的草包职业奸臣,靠厚黑起家,靠替皇帝挨骂维持地位。

其于崇祯三年六月入阁,崇祯十年致仕离职。

崇祯元年(1628年),群臣"会推阁臣"期间(明朝有阁臣由群臣推选的传统,颇为民主),温体仁以尚书身份输给了下级官员侍郎钱谦益,并未入选。

当然,当时崇祯帝心仪的是与钱谦益同为礼部侍郎的周延儒,并不是以上两位人士。

温体仁得知"选举"结果后,胸中恨气难平,他便翻出了此前钱谦益牵扯的一件旧案钱谦益为主考官的科举舞弊案。

当时这件事已经有了定论,钱谦益并未参与其中。

但是在温体仁的独家运作下,他充分利用了崇祯帝和群臣之间的隔阂,以及崇祯帝本人多疑的性格特点,挑起了崇祯帝对于群臣结党的怀疑(当时钱谦益呼声很大,满朝官员都为他证清白)。

凭借着这种厚黑手段,他将自己慢慢发展成了崇祯帝在朝臣中的唯一"盟友"。

同时,他也成为了满朝清廉文臣的公敌。

但是,厚黑学大师温体仁并不怕这些迂夫子!

兼东阁大学士后,温体仁发展了吏部尚书王永光,御史史范、高捷及侍郎唐世济、副都御史张捷等官员为心腹,权倾朝野。

但即使如此,明朝独特的言官体系决定了,他在位期间的日子不会太好过!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应该都对明朝言官疯狗一样见谁咬谁的禀性有很深印象。

上文我们一直说杨光先多么莽,其实杨光先放在言官中间属于还很正常的一类。

吃了没文化的亏,杨光先顶多也就是骂骂别人"不若狗乎?"

言官们有文化,一封奏疏下来,往往祖宗十八代都被扒了一层皮!

因为明朝官场的民主传统,即使崇祯帝大搞中央集权,温体仁入阁的七年之间,仍旧每年都有大量文臣、言官对之进行弹劾。

但是越弹劾,他的位置便坐得越稳固。

这形成了崇祯年间一个独特的反常现象温体仁の越弹越稳。

我个人分析了一下,温体仁这个人是著名的草包,朝政什么的通通不会,唯一的本事就是厚黑,那么崇祯帝为什么会留他当首辅(文臣首领)呢?

这其中可能有一个原因存在,那就是崇祯帝需要有一个人来帮自己作挡箭牌,来帮自己挨骂!

崇祯执政期间有另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就是他和群臣不睦。凡是朝廷人员起用,大臣们一定不让他自作主张,而倡导要大家商议决定。

这激起了崇祯帝极强的反感,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从小的教育便教导他皇权至上。

这帮大臣如此不听话,这使他内心产生了大臣们在和他故意作对的想法。

正因此,崇祯帝开始大搞一言堂,对于人员的起复不再优先考虑大臣的意见。

这使得崇祯在朝中每行一事,每起用一人,必然会招来群臣大量的上疏。

在这种情形下,崇祯便需要一人来为自己承担来自朝臣的"攻击"!

于是,温体仁便一直为崇祯帝做了七年(温体仁在阁七年)的挡箭牌。

崇祯十年(1637年),江南歙县人杨光先时年40岁。

温体仁致仕前,杨光先将世袭的"新安所千户"官职传给弟弟,效仿海瑞,抬棺进京弹劾温体仁。

不出所料的是,他此次弹劾毫无结果。

崇祯帝当然不会拿自己"盟友兼挡箭牌"开刀,而去选择附和一个不知道哪里钻出来的野官。

崇祯帝果断地给了杨光先廷杖的处罚,然后便随意将杨光先流放辽西。

幸运的是,不久之后温体仁即致仕倒台,杨光先即被赦免还乡。

此次弹劾,杨光先可以说是既赢了面子,又赢了里子,还为他之后在清朝官场风生水起积攒了人气。

因为弹劾温体仁,杨光先在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又因为时间巧妙,他的流放受苦岁月在不久之后就结束。

在没有什么太大损失,就是挨了顿打的情况下,中年杨光先在历史上树立了一个比较光辉的形象。

此时,他的历史形象大体是正面的。

愣货杨光先明季清初的排教案

17世纪,欧洲爆发启蒙运动( )。

科学的日心说和地圆说被西方学者接受,并在此后随着传教士来到中国。

彼时明朝已经于1644年灭亡,清朝也已经来到了康熙年间。

早在清朝建立初期,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便得到重用,以西洋历法为清朝编制新历。

而后,汤若望更是被授予钦天监监正职位。

其时,杨光先认为"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以此言论,他公然与汤若望等人作对!

他不通历法,但是却极力反对西洋历法在中国的实施,只因为对天主教的极端排斥。

并且,作为一个顽固、保守的儒生,他极力反对"地圆说"。

"果大地如圆球,则四旁与在下国土洼处之海水,不知何故得以不倾?试问若望,彼教好奇,曾见有圆水、壁立之水,浮于上而不下滴之水否?"

"则西洋皆为鱼鳖,而若望不得为人矣。"

上文是他在《不得已》一书中所说的话。

最后一句话直指汤若望,很隐晦地表达了他对于汤若望人类身份的质疑!

人身攻击到这种程度,已经近似于耍无赖了。

当然,杨光先本人也不自认是什么君子。

他是世袭武官出身,曾有自述曰:

"臣禀不中和,气质粗暴,毫无雍容敬谨之风,纯是鲁莽灭裂之气,与人言事,不论兵刑礼乐、上下尊卑,必高声怒目、如斗似争......"

总结,这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无赖。

为了将天主教赶出中国,杨光先常年不停歇地向朝廷上疏。

康熙四年(1665年),在鳌拜的暗中操纵下,他的上疏被康熙所重视,进而引发了"康熙历狱"。

"康熙历狱"后,杨光先即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

他生性为人耿直,直言自己不懂历法,不愿就职。上疏陈事后,竟然又反被擢拔为钦天监监正。

真是命运弄人,想当个平民都不行了!

杨氏の得了便宜还卖乖痛哭中......

为此,他写就《不得已》一书表明心志,暗示得个闲职实非自己所愿。

康熙七年(1668年),鳌拜倒台。

杨光先以鳌拜党羽身份入狱,被处以死刑。

此后康熙帝虽赦免其死刑,任其还乡,但是在还乡途中他便死于山东德州地界。

杨光先于西洋历法的排斥,充分显现出了其人的才疏学浅、顽固保守。

他在历史中的光辉形象便在此时转向了反面。

估计他在棺材里也想不到,他竭尽全力地做一个卫道士,为了儒学正统而卖命,最后却因为他在排斥天主教方面的不遗余力,使得他成了历史学家们口中的腐儒。(杨光先此人在清史中较为出名,在明史中不出名。)

排挤天主教杨光先著作等身

清朝建立初期,天主教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

这招致了杨光先此类顽固保守士大夫阶层的极大不满。

其时,中国古典思想与西方传教士传入的"西学"相对抗,逐渐形成势同水火的态势。

顺治十六年,杨光先编撰了《辟邪论》、《拒西集》、《摘谬十论》、《中星说》等文章,激烈攻击天主教和西洋历法。

为增强舆论效果,他还将《辟邪论》、《拒西集》印刷了五千篇,散布各处。

顺治十七年五月,杨光先向顺治上疏参汤若望,他的此次行动最终告败;十二月他再参,写出了著名的《正国体呈稿》,但仍旧失败。

顺治十八年到康熙三年六月,杨光先又写了《选择议》、《孽镜》、《与许青屿侍御书》等文章,大肆批判西学、西历。

康熙三年七月,杨光先写《请诛邪教状》,附上《正国体呈稿》、《与许青屿侍御书》,并且以李祖白著、许之渐作序的《天学传概》以及一些教会用书作为罪证,上疏参汤若望。

彼时,汤若望已不像顺治时期一样饱受恩宠,所以八月五日康熙即下密旨,会吏部同审。

(汤若望和顺治的关系十分特殊,因为摄政王多尔衮的强势压迫,两人结成了亦臣亦友的关系。)

汤若望是德国的一位天主教传教士,于天启三年(1623年) 便来到北京,崇祯时期他便为明朝编制了西洋历法《崇祯历书》。

此历法还未来得及使用,明朝便灭亡,后来在清朝改名为《时宪历》。

汤若望的一个得力助手即传教士南怀仁。

康熙三年秋到康熙四年春,针对汤若望等人长达七个月的审判持续进行,最后以汤若望处以凌迟(汤若望在孝庄太后的斡旋下未处以凌迟),南怀仁流放,李祖白等五人处死为结局。

以上即"康熙历狱"的详细全过程。

这一段时间是杨光先人生的高光时期。

"康熙历狱"后短短时间内他便平步青云,在虚岁七十岁时由一介布衣做了钦天监监正。

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三年以后,他就以鳌拜党羽身份入狱,并于次年死在归乡途中。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qingchaogushi/4761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