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弟弟苏辙的兄弟感情有多真挚,从这首绝命诗就可以看的出来

“韩柳王苏曾欧阳”,这是我初中时候为了记下唐宋八大家自创的姓氏记忆法,还得到老师的表扬肯定,并在全班推广。一直是我引以为傲的。

苏,就是指三苏,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毕竟唐宋八大家,这苏门一家就占了三个,你让同一时期的那些文章大家们情何以堪?就算置之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只有曹操曹丕曹植这一家。但是,曹家置身与乱世,又是帝王象征,难免有腥风血雨,手足相残的味道,暂且不提,今天就单单说说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感情。

苏轼比弟弟苏辙年长3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

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甚至说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苏子瞻这样夸奖自己的弟弟可就太过了,整个宋代,你说你的文章排第二,谁敢排第一呢?

兄弟俩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呢?

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要知道,从古至今,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曹植曹丕的例子就不用提了,就拿宋代来说,兄弟同朝者甚多,但像苏氏兄弟那样历经患难而始终兄弟齐心的却很少。

当时,在朝为官的兄弟很多,如同列八大家的曾巩,有个弟弟曾布,还有个弟弟曾肇,他们因为政见不合闹得风风雨雨的,还有北宋后期的奸臣蔡京,和弟弟蔡卞虽然都是“新党”,但却为了利益之争,后来水火不容。相比之下,苏氏兄弟的手足情深实在令人感叹!

因为出仕后聚少离多,所以兄弟俩常常是鸿雁传书,几十年间,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弟弟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最为出名的就是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百年来,中秋咏月之作不可胜数,但自从苏轼此词问世后,其他的作品全都黯然失色了。

其实,在他俩的日常交往中,人生,文学,家庭琐事,性格规劝比比皆是。

作为从小玩到大的兄弟,苏轼、苏辙彼此相知于心、肝胆相照。

熙宁十年(1077),苏氏兄弟分别7年后在徐州相聚,两人互相作诗应和。

苏辙劝哥哥,“常恐坦率性,放纵不自程”。(你性格不要太坦率,文章不要太放纵不羁,小心被人抓小辫子。)

而苏轼牵挂的是弟弟家里人多度日艰难,“森然有六女,包裹布与荆。无忧赖贤妇,藜藿等大烹。”(虽然有六个女儿,幸亏弟媳贤惠。虽然布衣蔬食,但子由生性达观,纵然明日无晨炊,也依然倒头作雷鸣。)

苏轼曾说过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这样的过誉之词,他也曾对苏辙说:“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虽说这口气之大,很有点“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感觉,但也看得出他对弟弟才学的看重。

而苏辙自承,苏轼谪居黄州之后,“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意思差不多是,哥哥贬去黄州之后,闭关修炼,勇猛精进,已成为打通任督二脉的绝世高手,自己已经远远赶不上了。

苏轼一生中遭遇到的最大的劫难莫过于“乌台诗案”,这是一场典型的文字狱。用时人刘安世的话来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后,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书神宗皇帝,愿免去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在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在狱中苏轼不知道神宗会如何处置自己,前途堪忧,苏轼与大儿子约定,每日送饭,要么肉菜,要么素餐,钥匙情形有变,则换其他蔬食,有一日,儿子出城办事,交代亲戚给父亲送饭,或许走的比较急,忘记给亲戚交代与父亲的约定,亲戚那天给苏轼送了一条腌鱼,苏轼看到食物的变化,认为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写下两首绝命诗托人带给苏辙,其中一首如下: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以后事托付兄弟,宛然一篇遗嘱。但在诗的最后,苏轼把我们带上了表达手足之爱的巅峰:“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虽然时空的浩劫将使伟大时代的一切都荡然无存,但兄弟之情则将在死死生生的轮回中永恒地延续!

据说神宗皇帝也读到了此诗,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赦免了苏轼的死罪,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此,北宋朝廷里少了个一品大员,而中国文学史上则脱胎换骨成就了一位不世出的文宗——苏东坡

所谓福兮祸之所托,祸兮福之所倚,人生际遇,大抵如此吧。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songchaogushi/45125.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