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军队和汉唐的军队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张麻子讲三点:

一,人马。

汉唐都是建立在南北民族大融合之后,混血健儿多,男人佩剑,尚武成风,民众彪悍。这样的单兵质素较宋朝为优。

汉唐将领是严格按军法兵制提拔,论功封侯,良家子弟从军,将来能出将入相。但宋朝政体,重文抑武,士官地位低下,民间轻视其为贼配军,有文化的都不愿从军。导致文武双全的基层军官,宋朝非常缺乏。

汉唐强盛期间,对军马,无论在优化品种,还是畜牧数量上都很重视。战术上充分运用骑兵,打歼灭战,善于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宋朝对马匹养殖不够重视,后期更是仰赖与敌国互市,换来的只能是劣马,瘦马;整个宋朝,几乎没有大规模成建制的骑兵军团,依靠步兵只能打防御战,即便赢了,也只能目送敌人离境,无法追亡逐北,更别说直捣黄龙了。

汉唐军队的战略思想,整体上以开疆拓土为荣,属于主动进攻型。

宋朝军队战略最大胆也只到收复故土,而不思进取,整体看是被动防御型。

二,粮草

强汉粮草供应先是沿用秦募兵制,所有军需均由国家统一供应,武帝时也行过征兵制,人口 动员率不到1%,粮草能保证30万左右的常备军队,但如果远征,即使边防屯田,也很难解决 骑兵团的军需供应;但霍去病远离补给基地,穿插敌人纵深,主动出击,取食于敌的有效办 法获得汉军效仿,并沿此思路,筑起受降城,后来还建立军事飞地,西域都护府,取食于敌 这个思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朝远征军最大的粮草问题;

盛唐粮草供应先是承抄袭了北魏府兵制,紧急召集令一下,除了武库的兵器,其余装备和干 粮等均有府兵自行准备,零时动员率可以高达5%,唐初常备军80万,关陇精骑就有26万,这 也是就为什么唐初对突厥,打闪电战厉害,攻高句丽却困难;但后来府兵制取消,减少了常备军,转为募兵制,粮草问题后来也是学习汉朝, 建立军事飞地堡垒,逐渐连成一片也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大兵团远征奇袭都是家常便饭;

宋代的粮草供应仅为募兵制,原本应承接后周的农战交修之策,让兵不告疲,民有余力,粮 馈不缺;柴荣留给北宋30万精兵,并有点检制(即淘汰弱者只选精壮)确保战斗力,原本以 北宋人口基数,军需供应是没有问题的,但北宋初期盲目扩军,仅禁军就曾经高达百万之众 ,如此多的常备军,导致动员率太高,不用战争,日常粮食消耗就非常惊人,宋朝军队只能以城市防御为战略指导思想,后来王安石变法针对此弊出台: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1072年真宗伐西夏大获成功,但随着王安石罢相,变法废止;

一直到南宋亡,粮草军需的补给不济几乎都成了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这点很多历史学者不够重视,就拿崖山海战来说,败就败在宋朝水师忽视了淡水和粮食的供应充分,本来可以绝对优势的无敌舰队一举消灭蒙古水师,却TM变成了全军覆没的亡国之战,没看此战,都令人有砸手机的冲动。

三,兵器

汉朝前期铁器尚少,相比匈奴落后一些,武帝时代就迎头赶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唐朝锻铁技术大大提高,史載边防军己装备镔铁陌刀,与西方发达国家波斯的水平相当,在高仙芝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曾pk过。对冶金技术大家不可忽视,去博物馆看看古镜就知道,做工精美的必是汉唐,宋朝倒退,一踏糊涂。刀剑,铠甲的冷锻技术不仅落后于辽和西夏,甚至比不上日本,以欧阳修诗一首为证

《日本刀歌》

宋朝 欧阳修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宋朝不仅金属冶炼加工技术落后,军事机械也不发展,例如投石车,火药的运用也不如敌国。比如嘉定十四年(1221)金兵攻蕲州,就曾用火炮打到知府帐前,“其声大如霹雳”,一宋兵为金人“铁炮所伤,头目面霹碎”。世界现存最早大炮也是1298年的蒙古人铸造。蒙元海军也善用火器,终以小舟胜大舰。

另外例如大型攻城的投石车,也是落后,蒙古人的平衡重锤投石机(回回炮)能发射150斤巨石,己达到波斯人的水平,而南宋最后的战略重地襄阳城亦可说为此兵器攻破。

所以综合来看,宋朝相对汉唐的军队,战略思想被动,技术装备落后,官兵素质低下,相对是弱很多。

中国历史上的军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时期,那时全民皆兵,每次征战,都会动用大部分劳力,那个时代的士兵是为了生存而战,一旦战败,就是国亡。

第二个阶段是府兵制,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自备武器,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既可以充分发展农桑,又可以防止地方割据,又保持着强大战斗力。大唐之强盛,多是源于府兵制。后来,王相公变法,募役法就是借鉴了府兵制的优点,只是可惜时代已经变了,府兵制再也难以实行,若是强制实行,只会灾难不断。

  第三个阶段,就是募兵制。募兵制有利于挑选精壮,组成强军,可是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军队派系。募兵制这起于唐朝,这也造成了藩镇割据,武人乱国。五代混乱,多是源于募兵制。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制定将兵法,禁军厢军相互制约,以文制武,就是为了克服募兵制的弊端。

  但是募兵制有着太多的缺陷,士兵多是招募而来,讲究的是当兵吃粮。这样的军队,需要时刻用金钱去拉拢,一旦朝廷财力紧缺,军队对朝廷的忠心就下降。这样的军队,是最没有信仰的军队,典型的有奶就是娘。今天为了金钱可以为朝廷效忠,明天就可以为了金钱向朝廷出击。常胜军、义胜军,就是这样的例子!

可以说,宋朝的军队是中国历代,最没有信仰的军队。汉朝军队,信仰是出征塞外,分封万户侯;唐朝军队,信仰是保家卫国,流芳百世;明朝军队,信仰是杀倭寇,杀鞑子。

可是在宋朝,当兵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宋朝士兵年薪在36—55贯之间,一贯大约等于300元,也就是一个士兵一年能收入在1.08万—1.65万。也就是士兵一个月收入在900元元—1400元。可实际上,经过层层剥皮,最后宋军收入是一个月在300元—500元之间。

这里的一贯钱价值多少,不是以等于多少黄金、白银做衡量,而是以能购买多少米做衡量。

大宋,粮食产量较低的时代,粮食可谓是真正的硬通货,粮食可以购买到金银,可是金银却不一定能买到粮食。

一个月300元—500元之间,买下的米能养活一家七八口人,很是艰难,宋朝士兵的生活很苦逼。

在靖康之耻前后,各路义军,各路勤王之师,都是没有信仰的部队,战斗力差,还祸害百姓,有些更是成为金军的走狗。即便是后来南宋中兴四将中,除了岳飞韩世忠军纪较好之外,刘俊、刘世光等人军纪都很差,军队投敌现象极为严重。 

现代人都说,宋朝重文轻武,扬文抑武,轻视军队建设。其实宋朝不轻武,反而是极为重视军队,每年在军费的开支上堪比后世的德国法西斯,堪比冷战时期的苏联。每年在军费上的开支,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都是第一。

 宋军弱小不是因为崇文抑武,而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花了许多的冤枉钱。再加上时战是和,举棋不定,缺乏稳定而贯彻的对外方针,往往是得过且过,习惯于临时抱佛脚。再加上内部的党争,极大的消耗了国力,这让宋朝有着压倒性的经济实力,却败于辽国,西夏,金国,乃至是后来的蒙古。   

在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后期实行的是募兵制。府兵制,属于是半农半军类型,并非是职业军人,拿起刀剑就是兵,放下刀剑就是民,奉行的是藏兵于民,独特的军制让藩镇割据没有生存的土壤。

而在唐朝后期,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的崩溃,只能实行募兵制。募兵制,必然滋生任人唯亲,也必然滋生藩镇割据,于是唐末军阀割据,五代十国混乱不堪。

直到,宋朝时,才采取各种措施,消减了募兵制带来的弊端,但军队战斗力也是急速的下滑。

士兵由半农半军,向着职业军人转变,有曾经的府兵制向着募兵制转变,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宋朝的募兵制搞的很好,只可惜,一直用金钱打造军队,缺乏信仰,于是完全是一群散沙。

大宋有流行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鼓励“乞丐”和“闲散人员”的人来当兵,当兵本身就是就业,是缓解灾害,缓解土地兼并的手段。结果缓解了就业问题,可是士兵战斗素质却是下降了。

在唐朝,精英阶层,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当兵。唐主力部队,士兵主要由世家子弟和归化胡人年轻贵族组成,他们多数都是有着田地、品行良好,接受过儒家教育,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而归化胡人青年贵族们,大多对强大的唐王朝有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崇拜,他们试图通过拼死作战,来获得唐对他们的肯定,成为唐人的一员。

唐末藩镇割据,五代纷乱,留下的教训太严重了,宋朝为了防范武人作乱,制定了诸多政策。这固然让弥消了武人作乱,可是也消弱了军队战斗力。这是一个极为纠结的问题,边患严重需要强军,可是强军又会造成藩镇割据!这是一个极为难解的死结!

唐朝的首都,长安数次被外敌攻破,可是很快被收复,因为唐朝的强藩太多了。这固然容易形成藩镇割据,却也让边关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即便是外敌攻破了首都,也是无法动摇帝国的根基。

而宋朝,恰恰相反,实行的是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收回地方的财权、军权等等,在汴梁附近汇聚着八十万的禁军,而在各个州府则是五十万之多。也就是一些州府,如扬州、杭州等地军队不过几千人,而在一些小的州县人数不足千人。

这种格局,有限的防范了军阀割据,想要造反,可谓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方腊,宋江为何造反失败,就是因为地方财政不足,兵力奇缺,想要造反没有资本。

但是这种格局缺陷也是致命的,若是在天下太平时,还没有什么,若是在天下动荡,尤其是边患不断,汴梁附近禁军急速糜烂的情形下,则是致命的,甚至可以导致亡国。

汴梁附近号称是八十万禁军,实际上也有六十万之多。却是典型的战五渣,将军比士兵跑的快,士兵比老百姓跑的快。

北宋末年的汴梁,空有二十万大军,面对金军八万人,却是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要言和,割地赔款,送女人,叫爷爷。为何如此,宋朝有二十万军队守城,金军有八万军队攻城,宋军比金军人数多,又是守城,却恐惧不安,为何如此?军队战斗力太差了,无法带来安全感,宋朝上下为何一片求和声,固然有君臣性格软弱的缘故,也有着宋军战斗力太差的原因。

军队不硬气,说话没底气。

由于强干弱枝的政策,地方缺少兵员,缺少钱粮,缺少器械。北宋末年汴梁被围困,仓促之间组建的勤王之师,多是临时招募而来,多是边走边训练;缺少钱粮,只好向一些士绅纳捐。而盔甲枪械等,只好用旧的。

强干弱枝,是历朝历代的政策,本质上是中央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地方边疆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而汉唐时代,那时门阀世族横行,关中地区固然有着压倒性优势,但是其他地区的力量也很强大。

直到了宋朝,门阀世族消亡,文人集团崛起,强干弱枝也随之发展到了极点。渐渐的形成了地方上,财力、兵力、司法、行政等,不是相互制约,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下降;便是地方部队,实力虚弱,财政紧张。

若是真正能做到强干弱枝,中央强大,地方弱小,中央军强大,地方军弱小,那也算了。

可真实的情况是,由开始的强干弱枝,渐渐变为了弱枝弱干。中央禁军都是废物,与金军一战之下,尽数覆没,无力保护地方;而地方财力、兵力缺乏,又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此时面临攻击,危在旦夕。

宋太祖赵匡胤的计划是好的,强干弱枝,减少藩镇割据,但是效果却是差的,主干弱小,枝叶也弱小。

李纲倒是坚持抗金,可他是一个书生,军事才能有限的很,时常放空炮。纵观李纲执政以来,没有取得一次大捷,很多时候仅仅是靠着城池的险要,勉强守住。

第一次汴梁之围被解,不是他指挥才能强,大规模杀伤了金军,金军无奈退去。而是金军因为太原未下,不得不退;又因为各地援军拼死守城,破城难度加大,再加上宋朝签订了各种屈辱条约。这三条为基础,金军才退去。

世人都说,李纲被驱除,是因为议和派妥协,宋钦宗不信任的原因。其实这都错了,真正原因是李纲能力有限,没有响应的业绩证明自己的才能。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不硬,自然给人攻击的理由。

为何李纲的名声在后世那样显赫?说他堪比诸葛亮。这是因为他虽然放空炮,才干有限,可是至少放炮了。比那些缺乏斗志,连空炮也不放,好似一群绵羊,宁愿当俘虏,宁愿跪在当儿子,也不愿意反抗的宋朝君臣而言,他太高尚了,堪称楷模。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战争变化,瞬息万变。可是宋朝皇帝却又一个习惯,每次出征,都要提前布置好阵图,让领兵将领按照固定阵图与敌人厮杀。若是将领,临时变阵,不按照枢密院的阵图布阵,对不起了,轻则是免官,重则是斩首。

宋朝出兵的这个习惯,也成为了致命破绽,百战百败的重要原因。

宋朝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大捷往往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即便是和尚原之战,顺昌之战,郾城、颍昌之战等,多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

毛主席说过,伤其一指不如断其一指。

宋军的悲剧就在于总是伤其十指,却难以断其一指。

何为大捷?金军围攻一个城池,一个将领守住了城池,可是任由金军在外劫掠,结果金军抢了许多妇女,财富等走了。金军认为胜利了,因为打了许多草谷;宋将也认为胜利了,保住了城池。这对宋朝来说,保住城池就是大胜。

宋金交战,五千金军铁骑对抗三万宋军步兵,结果宋军死了二万多,金军死了三千多,金军最后退去。宋军认为这是场大捷,因为金军率先退去,不是大败了,为何要退去,况且有三千女真死亡,这不是大捷是什么。至于自身伤亡被忽略了。

这就是宋朝的大捷!

打仗,汉唐是包饺子,宋朝是赶鸭子。包饺子,是彻底消灭敌人,是歼灭敌人,打的是歼灭战;而赶鸭子,是将敌人击溃,敌人不敌,最后逃离而去。汉唐很少打战,可是一打仗就是灭国大战,一打仗,就是全歼敌军,不留一丝情面;而宋朝打仗,却是赶鸭子,敌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最后是打蛇不死,反咬人。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把一个人的手指打伤了,过上一段时间,手指又会好了;可是将手指剁了,再也再也长不出来。打上一次歼灭战,胜过打上十次击溃战。当年宋太宗时,北伐辽国,十战十胜,可是只是在高粱河一次战败,就是一败涂地,这是为何?那是因为北伐辽国打了十次胜仗,都是击溃战,每一次胜利都没有伤及辽国根本,更是让辽军主力跑了。

在汉唐时代,何为大捷?只有灭族之功,勤王之功,才能成为大捷。收复河套,收复河西走廊,覆灭匈奴,灭绝突厥,这才能称为大捷!而在宋朝只要是守住了城池,就是大捷!这就是差距!

宋朝失去了幽燕之地,又失去了西北之地,等于是失去了养马之地,战马奇缺,难以组建起强大的骑兵。没有强大的骑兵,只有步兵,即便是击败了辽国、西夏的大军,敌人也可以逃离而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战争的主动权随时的掌握在辽国,西夏手中,使大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一种局面。

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交战,即便是宋军大胜了九十九次战斗,可是只要打了一次败仗,就是全军奔溃,面临着失地,甚至是灭国的危险;可是辽国、西夏、以及金国,哪怕是打败了九十九次,也不会伤筋动骨,可是只要是大胜了一次,就可以翻盘,可以逼得宋朝割地赔款!

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得胜率超过了70%;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可是为何,宋朝有着弱宋之称,而唐朝却是有着盛唐的称呼,一切皆是源于上面两点。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songchaogushi/4535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