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很多文人都会打仗?

宋朝扬文抑武,导致了文人带兵打仗的现实

宋朝文人为什么会打仗呢?其原因如下:

一、宋朝扬文抑武政策的起源。宋朝之初,宋太祖采取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项措施,实现了消除武将兵变的可能。而在“收其精兵”的过程中,便造成了后来文人带兵的现实。《宋史》记载,乾德三年(965),宋太祖下诏:“诏诸州长吏选所部兵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代以木梃,为高下之等,散给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

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作为“禁军”;二是选择部分强壮的士兵,作为选送中央禁军的兵样;三是后来把兵样代以一定长度的木棒,要求各地招收木棒高度的士兵,委托各州安排专人训练他们,训练成精兵后,送到中央。

二、文人代替武将的开始。宋太祖这道诏令的主旨就是要将各地节度使部下,和各个州郡所属军队中的身强力壮之兵,选调到中央禁军,从而达到加强中央武力和削弱地方武力的双重目的。同时,地方还负责为中央训练精兵。地方只有训练、选送禁军的权力,没有领导、使用禁军的权力。各地的地方军经过这样严格挑选以后,剩下由地方政府直接管控的军队叫作“厢军”,他们人少、个矮、待遇差、基本无训练,主要负责公益事业,如修路、救灾、运送物资等,同时维护地方治安。这样的军队连小股土匪都挡不住的,自然不能抗衡中央了。

宋太祖最终消除了节度使以兵权篡夺政权的危险,达到了集权于中央的目的。此后,节度使实际上只是礼遇很高的州级行政长官,与刺史、知州在职权上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每有节度使空缺出来,太祖就叫文官去接替,后来的节度使,基本都是文官而非武将了。因此,这个诏令的实现,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文人带兵成为现实和常态。

三、文人打仗常常闹笑话,但也有成功的例子。最著名的笑话,就是夏竦西夏作战。宋仁宗时期,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率兵攻打宋朝。边事吃紧,宋仁宗起用文臣夏竦,任他为忠武军节度使、知泾州,让他率军抵抗党项大军。为了对付西夏夏竦避开所有闲杂人员,召集手下的文官武将,用了五天五夜的时间,密谋进讨方案,从兵马调动、粮草供给、到进攻路线,事无巨细,均一条一条草拟成文件,这些文件捆绑在一起,两个壮汉都抬不起来,结果成了大笑话。他后来意识到了自己的荒唐后,只得上书请求宋仁宗解除自己的兵权。

当然,宋朝文人领兵打仗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范仲淹。与夏竦几乎是同一时间,宋仁宗还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御边的过程中,范仲淹在战略上主张:“严边城,使之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采取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羌、孤立西夏的办法,积极整顿军备,坚持以守为攻,争取最后的胜利。在范仲淹和韩琦主持下,边城日固、士气日盛、军备日精,陕西四路立体纵深攻防体系初步构筑完成,战局开始有了变化,西夏再也不敢小觑宋军,当时民谣说:“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此后,宋夏于庆历三年(1043年)和议,范仲淹稳妥积极的防御战略取得实效。

其实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严格来说,自古以来,文人会打仗就没什么好奇怪的。就拿一段《史记》中的记载来举个例子吧: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自古以来,要想会打仗,就得有文化,否则连字都不认识,文言文也看不懂,怎么学兵法呢?

进一步说,即使搞懂了文言文,如果不懂基础数学、没有物理常识、没有化学常识、没有气象常识...等等等等如果都不懂的话,又如何根据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呢?

究其根本,懂这些,就需要有文化,没文化,怎么做万人敌呢?

人人都知道拿破仑大帝,也人人都知道他曾经是炮兵上尉,人人更应该知道那个时代的炮兵是典型的技术兵种,没文化是当不好炮兵军官的

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排除有个别“天才的野蛮人”,但是翻遍历史,会打仗的甚至“万人敌”们大都是有文化的),要想会打仗,有文化是一项相当基本的需求。

而有关项羽学剑的记载也间接揭示了一点:个人的武艺再强,也是“一人敌”,最多当个“百人斩”,远远不能做到“万人敌”,也就是说:个人的武艺与会不会打仗是两回事,会打仗,不一定要会武艺。

而这其实也就指明了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文化与否,才是能否成为“万人敌”(也就是会打仗)的基本需求,那么有文化的文人会打仗,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关于文化人而非人们想象中的武将指挥战争,上古时代的姜太公、中古时代的诸葛亮、近古时代的李化龙、叶梦熊、杨稿、孙传庭,这些人虽然能力不同,但都属于人们想象中的“文人”。

其实可以说,现代大多数人对古代战争参与者的印象其实是有偏差的,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影视传媒和庸俗化历史的扭曲宣传,在战争这件事上,文人(与懂武艺的文人和有文化的武人,俗称文武双全)一直以来都是参与者,不是只有宋代才出现,也并不是宋代以后就消失。

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文人都处在战争活动的决策层(上层,要进入决策层,必须有文化,前面已经阐述了),单纯凭借武艺的,一直都处在执行层(也就是中下层)。

就如同现在,当兵如果不考军校,那就很难提干升为军官,士官就很难了。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songchaogushi/4540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