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南宋命运的一战——襄阳之战

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熟悉"斡腹"战术的蒙古军实行战略大迂回,进军大理,迂回攻宋,蒙古西征也取得重大进展。

1258年,蒙哥率军三路攻宋,结果在钓鱼城下身亡。蒙哥这一路军队没了大汗,只好撤退。然而在中部战场,忽必烈指挥的蒙古军已经打过了长江,正在围攻长江南岸重镇鄂州(今湖北武昌)。

蒙宋两军在鄂州难分胜负的时候,另一路蒙古军灭大理(今属云南),经广西北上,来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南宋各地精兵都在支援鄂州,江西和湖北兵力空虚。一旦这支蒙古军北上,顺着长江进入两淮,将直接威胁南宋都城临安。情况非常危急,贾似道与蒙古军议和。忽必烈带兵北撤,急着回去争汗位了。

1267年,已经坐稳了汗位的忽必烈打算南征统一中国他正好有开战的借口。这一次,忽必烈采纳了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将主攻的目标放在了长江支流汉江中游的军事重镇襄阳。

1268年蒙古军大将阿术和刘整率十万大军南下,向襄阳、樊城集结。刘整给了南宋荆襄地区统帅吕文德一些好处,蒙古军一边以建立贸易市场的幌子在襄阳和樊城附近建起十多座军事堡垒,一边操练水军,控制了汉江运输通道。1269 年,蒙古大军对襄阳和樊城形成包围之势达半年之久,吕文德才意识到蒙古人的真实意图,赶忙向朝廷求救,但援军先后都被蒙古军击败。吕文德听到消息,又气又悔,病死了。

宋朝廷派来的大将范文虎只听命于贾似道,不受主帅李庭芝的节制,导致援助襄阳的行动始终无法统一调度。1271 年,蒙古军最终完成了对襄阳和樊城的包围,襄樊两城成为孤岛。襄阳和樊城之间靠着仅有的一座浮桥调动兵力,苦苦支撑。这年年底,忽必烈正式在大都(今北京)称帝,改国号为元,开启了元帝国的历史。

元帝国的建立,吹响了元军总攻襄阳的号角。第二年年初,元军突破樊城外城防守,樊城危在旦夕,襄阳告急。直到此时,贾似道一直封锁的襄樊战事才被宋度宗知晓""

贾似道慢条斯理地进了宫,答应皇帝调兵防御。李庭芝接到命令,从民间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由张顺和张贵兄弟率领,驾船载物资半夜出发,黎明时分杀到了襄阳城下。

张顺在突破包围入城时不幸牺牲,张贵后来秘密联络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蒙古军。结果因范文虎失约,张贵被元军俘获,最终被害。

不过,对于前线的这些事,临安城中的贾似道并不在意,照样吃喝玩乐,还经常以退为进,威胁皇帝。

1273 年正月,元军对樊城发起了最后的进攻。他们用中亚工匠改进的投石器轰击樊城的城墙,又切断了樊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使樊城陷入绝境。守将范天顺上吊自尽,守将牛富投火自焚,其余将领带领手下拼死战斗。激烈的抵抗过后,樊城陷落。

樊城的遭遇让襄阳人心惶惶。城里的粮食倒还能坚持,但食盐和布匹已经用光了,就连做饭的柴火也没有。大家拆掉房子生火做饭,用贬值成废纸的纸币做衣服。吕文焕的告急文书不知发出去多少,但再也没能等来朝廷的援兵。

1273 年二月,元军趁机劝降吕文焕。在这之前吕文焕已经拒绝过很多次了,但这一次,他只想保全襄阳百姓的性命""

历时近六年的襄阳争夺战宣告结束,襄阳城终于失守了。虽然吕文焕最后选择了投降,但在这五年多里他一直奋力抵抗,经历了无数场血战,表现无可指摘。蒙宋即将迎来最后的决战崖山海战。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songchaogushi/4782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