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大军代表中国进行的六次海外大征伐

元朝大军代表中国进行的六次海外大征伐

  今天在铁血看到一篇探讨的帖子,里面有一网友说道:“日本不需要向中国道歉,因为中国在元朝时期就先入侵过日本。”

  先不管这位网友的话中之话,咱们抛开对历史的偏见,来看看作为中国历史上不多的能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朝代是如何代表中国进行征战的吧!

  元世祖忽必烈视高丽为元朝的属国和进攻日本的跳板。至元五年(1268年)夏,忽必烈责令高丽新国王在高丽制造可载4千石的海船1千艘,以备元军攻打日本或南宋之需。元朝对高丽的控制和榨取,使高丽朝野极为不满。1269年八月,林衍废其王。同年十月,忽必烈派头辇哥率大兵压境;封在京朝觐之高丽王世子为特进、上柱国,并派兵护送他回国平乱;同时派兵部侍郎里德一行出使高丽,限期高丽林衍等来京陈情,听候决断。在元朝三慑之下,高丽都统领崔坦、李延龄等以西京(今平壤)50余城归降。高丽国王复其位,并亲自朝见忽必烈。

  至元七年(1270年)正月,忽必烈将高丽西京改为为东宁府(后升东宁路),划归元朝辽阳行省。同时派头辇哥率领军队护送高丽国王父子回国,委任脱脱朵儿、焦天翼为高丽达鲁花赤(督官)。同年春,元军兵临王京(今开城)城下。此时,林衍已死,其党三别杪军首领裴仲孙等拥立王室庶族承化侯王温,退守珍岛(今南金罗道)坚持抗元。

  1271年五月,元将领忻都率兵攻占珍岛,王温等被杀。金通精退往耽罗(今济州岛)。1273年四月,忻都攻占耽罗,捉拿了金通精等人。元朝遂设耽罗国诏讨司,屯兵驻守。

  1274年五月,忽必烈将女儿忽都鲁洁丽米斯嫁给高丽王子,六月,高丽老王逝世,王子继位。翌年,应忽必烈要求,高丽新国王改变了所有与元朝相类似的省、院、台、部等官职名称,派遣20名贵族子弟前来"入侍"元朝。

  至元十七年(1280年)夏,元朝在高丽创设驿站,加封高丽王储为开府仪同三司和行省左丞相。第二年,元朝在高丽征发军士、水手25,000人,战船900艘,参加侵日战争。高丽民众不堪其扰。至元十九年(1282年),日本侵扰高丽沿海,在高丽国王请求下,元军驻防金州。第二年,元朝正式在高丽设置征东行中书省,以高丽王与元军将领阿塔海共领行省事(《元史》卷208《高丽传》)。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忽必烈将耽罗划归高丽。直至元末,高丽的内政与外交均受到元朝的控制。

  元世祖忽必烈早就有使日本臣服之心。5次通使不成,忽必烈决心使用武力。其实早在1270年,忽必烈就曾下令在高丽屯田,储备攻日粮饷。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后又设立征东元帅府,以忻都、洪茶丘为都、副元帅,军队增加到25,000人。十月,元军从合浦(今朝鲜马山)出发,直捣日本。日本天皇征集藩属兵10万余人迎战。元军攻占对马、一岐两岛,在肥前松浦郡、筑前博多湾(今福冈附近)登陆。但在日军坚决抵抗下,首战只获小胜,未能深入。不久,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加上已兵疲箭尽,元军只得仓促撤回。因该年是日本龟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故这场战役在日本史上被称为"文永之役"。

  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镰仓幕府处死。这一消息直到1280年才传到元朝。于是,忽必烈决心再次征讨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调军队(包括结集南宋新附军),成立征东行省(亦称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计。

  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五月,征东行省右丞忻都、洪茶丘和都元帅金方庆率蒙、汉、高丽军4万人组成东路军,乘战船900艘,仍从高丽合浦出发,在筑前去驾岛登陆。遭到日军顽强抵抗之后,东路元军退至鹰岛,转攻对马、一岐、长门等地。六月,行省右丞相阿塔海、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张禧等率新附军及强行征发来的江南士卒共10万人组成的江南军,乘战船3,500艘,从庆元(今宁波)、定海启航。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壶岛。七月,两路大军在平壶岛会合后,主力驻屯鹰岛,偏师进屯平壶岛,计划分数路进攻太宰府。但是,元军统帅之间不和,影响了军务,加上日军戒备森严,元军在鹰岛滞留达一个月之久。八月初一夜,元军遭飓风袭击,大部分船只沉没,军士溺死者无数。初五,范文虎(南宋降将)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方回《桐江续集》卷32《孔端卿东征集序》),竟把10多万元军将士遗弃在海岛上。日军上岛后,元军大部分将士背水战死;数万士卒被俘。战俘们被日军押往八角岛做奴隶。此次背水大战生还者概不足五分之一。此年为日本俊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日本史志称这一战役为"弘安之役"。

  两次出师失利,并未使忽必烈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后因部分大臣反对,尤其还要对安南用兵,忽必烈才不得不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下诏罢征日本。此后,元朝虽然还有过征伐日本的议论和准备,但均未能实现。

  三战臣服安南国

  忽必烈于1257年秋,派使节招降安南陈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国王扣留使节,拒绝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军沿红河进攻安南。十二月,大败安南军,一举攻陷安南国都升龙(又名大罗城,今河内),安南国王逃往海岛。次年二月,安南国王传位于其子。至夏,安南新国王派使晋见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许安南保持衣冠典礼风俗等本国旧制。作为回报,安南国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陈奉公等觐见忽必烈,请求三年一贡。忽必烈同意其要求,并予以册封。此后有一段时间,两国使节往来频繁。1267年,忽必烈应安南国王请求任命讷剌丁为安南达鲁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诏要安南君长亲自来朝,贵族子弟入质,编制户口,出兵役,交纳赋税,设置各级达鲁花赤。安南国王不接受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还提出取消达鲁花赤的要求。此时,元朝忙于灭宋,无力南顾。

  1283年,忽必烈以进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国)为名,派其子镇南王脱欢、大将李恒率大军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让安南给元军提供粮草。安南国王断然拒绝了元朝的要求。1284年十二月,元军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兴道王率兵凭险节节抵抗,安南国王亲率10万大军布防于升龙以北的富良江一线。经过激战,安南国王军队于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离升龙,退守天长府。脱欢占领安南国都后竟焚毁了王宫,并挥师南下,同时命令驻扎在占城的元将唆都北上,合击安南主力。元军会合后,分水陆两路追击安南王国部队。安南王屡战屡败,逃往安邦海口,藏于山林,后又退据清化府。其弟陈益稷投降。元军虽然获胜,但在安南丛林和水网地带,蒙古军骑兵亦无法施展其本领,又值暑雨疾疫,加上安南援兵日增,不断袭击元军,脱欢被迫放弃已占领的安南京城,于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广西宁明县)屯守。而在元军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册江(乾满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军民的截击,损失惨重,唆都、李恒等元帅战死。安南一度收复了全部失地。

  1286年正月,忽必烈罢征日本,调集军队、粮草,准备大举进攻安南。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调集8万大军(江淮、江西、湖广蒙、汉军7万人、云南兵、黎族兵约1万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奥鲁赤为平章政事,乌马儿、樊楫为参知政事,受镇南王脱欢节制。十一月,元军分三路攻入安南境内。程鹏飞、孛罗合答儿由西道攻永平,大小十七战,连破老鼠、陷沙、茨竹三关,直抵万劫;脱欢、奥鲁赤从东道攻女儿关;乌马儿、樊楫从海道攻安邦口。各路元军会合后,矛头直指升龙。十二月,脱欢率诸军渡过富良江,击败守军,再次进占了安南都城。安南国王逃进了敢喃堡。安南军民以坚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扰元兵,而元军粮船又在绿水洋受到安南军的阻截,粮食全部沉入海中。元军的长驱深入,造成士卒疲敝,粮饷短缺,加之天气转热,疲病发生,使元军陷于进退失据之困境,次年二月初,脱欢只得下令全师北撤。在元军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结重兵30万据女儿关和丘急岭一带布防百余里,准备再次截击归师。脱欢闻讯下令各路军队避开敌军,分道撤回国内。元军水师在白藤江遭安南军阻击,主将樊楫受伤被俘。总领脱欢也在且战且退中毒箭伤脚,从单己县撤回思明州。三月,安南国王遣使入元,归还俘虏,进贡金人以代谢罪。忽必烈十分恼怒,但仍不得不恢复和好关系。

  1293年七月,忽必烈第三次调集大军出征安南。翌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成宗铁穆耳即位,下诏罢征安南,宽宥其"抗命之罪"。此后,两国边境虽然发生过一些小规模冲突,但始终维持着安南对元朝的朝贡关系。

  四战降服占城国

  1278年,元朝福建行省参政唆都派使节到达占城(越南中南部古国)。使节回报占城国王有归顺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占城郡王。1279年十二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骄华德、唆都等出使占城国,要求占城国王入朝。占城国王(保宝旦)派使者至元朝进贡,奉表归降。贡物包括大象。1281年十月,元朝设立占城行省,以唆都为右丞、刘深为左丞。调集海船百艘、士卒水手万人,准备第二年正月出征海外,要求占城郡王供给军粮。未久,占城王子布德专权,扣押了元朝派往暹国(泰国)、马八儿国(印度半岛南端佩内尔河以南)的使者,忽必烈决心讨伐之。

  1282年六月,忽必烈下令调集淮、浙和福建、湖广驻军5,000人,海船100艘、战船250艘,由唆都统率水陆两军循海道进攻占城。当年十一月,唆都率军从广州出发,航海到占城港(今越南平定省归仁)登陆。占城国王(孛由补刺者吾)拒绝了元朝的招降。1283年正月十五日半夜,元军分三路从北、东、南三面乘船攻击木城。第二天早晨两军交战,中午,元军攻入木城。占城国王率部逃入山中。接着,元军进兵大州,占城国王闻讯求降。元军开到大州东南,准许占城国王投降??城国王一面派国舅宝脱秃花为使节应付唆都,一面在大州西北雅侯山立寨,集结2万余人,并速派使者向安南、真腊等国借兵。二月十九日,元军进攻雅侯山,占城军拼死抵抗,并利用地形切断元军归路。唆都率军苦战,才得以突围。随后,唆都在舒眉莲港建立木城,固守待援,并以此为根据地,继续攻击占城郡县。1284年三月六日,唆都奉命北上协助脱欢大将进攻安南,率军撤出占城。二十七日,占城国王见安南不支,遣使求降。

  五战大破缅国

  1273年,忽必烈派勘马拉史里、奇得脱因等出使缅国,要求缅王派遣王室子弟或显贵大臣来京朝贡。未料,元使一去不归。据缅甸史籍记载,元使是因为晋见缅王不肯脱马靴而被处死的。云南行省见使臣久久不归,缅王毫无表示,便向朝廷建议出兵征讨缅国。忽必烈没有批准,示意先观其动向。

  正当元朝在是否出兵问题上犹豫不决时,缅国却先发动了战争。1277年,缅国出动士卒四五万、战象800头大举向元朝镇西路新附千额(今云南盈江县城)及原附金齿(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侵袭,千额总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户忽都、总管信苴日率领700名骑兵驰援阿禾。元军与缅军在行进中遭遇,激战两日。元军首先破其象队方阵,缅军大乱而败退。元军追逐30余里,攻破其17寨。同年十月,元朝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纳速剌丁统兵3848人出征缅国。元军进占江头城(今缅甸蛮莫县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掸族部落35200户(约300寨)。后因天气炎热,未深入缅境。纳速剌丁回国后,向朝廷上奏曰:缅国地形虚实,全在我掌中,大可伐之。

  1280年二月,纳速剌丁等再次请求征伐缅国,忽必烈予以批准,下诏调兵遣将,积极筹备,正式任命诸王相吾答尔为征缅大军统帅。1283年,征缅元军水陆并进,攻破了江头城、太公城(今缅甸拉因公县境内)等地,分兵驻守。过后,缅王的臣属建都(缅甸北部地区)王乌蒙、金齿西南夷等12个部落归顺元朝。但缅王一直坚持到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忽必烈允许他悔过自新,重申要缅甸权贵亲自来京朝贡,并为此派兵护送怯烈出使缅甸。然而,怯烈还未到达缅甸首都蒲甘,缅甸就发生了内乱。

  1287年,缅国王室发生内讧。缅王庶子不速速古里杀害了缅王,还杀害了元朝云南王派去的官员阿南达等人。不久,不速速古里也在与诸兄弟争位的纷乱中被杀。缅甸蒲甘王朝实际上已经解体,分成若干掸邦。各地纷纷拥兵自立的贵族和掸族部落首领为寻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种官职名号。1289年,缅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纳贡称臣,并派自己的儿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见元朝皇帝。直到大元末期,缅甸一直保持着对元朝的朝贡及臣属关系。

  六战爪哇,长途跋涉无功而返

  13世纪下半叶,爪哇杜马班(新柯沙里)王朝国王哈里葛达那加剌称雄于南洋,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爪哇于是也成为大元帝国放眼南洋的首要目标。

  1278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设立福建行省,该行省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诏抚海外各国。第二年,福建行省右(元代尚右)丞相唆都派遣赵玉出使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十二月,忽必烈特别下令诏抚海内海外各国。1280年十月,元朝遣使爪哇,爪哇亦回派使节表示通好。但忽必烈要求爪哇国王亲自来大都朝觐,遭对方拒绝。1289年,爪哇国王反而还将元朝使臣孟琪黥面(黥即一种刑罚:在脸上刺字或记号并涂墨),送还国内。忽必烈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南征爪哇的战争。

  1292年二月,忽必烈任命史弼、高兴、亦黑米石为福建行省平章正事,率兵2万,战船千艘,备军粮1年出征爪哇。十二月,史弼等率军从泉州出发,经七洲洋、万里石塘、安南、占城,于第二年二月十三日抵达爪哇杜并足(厨闽)。然后分水陆两路进攻八节涧(泗水)。这时,爪哇正处于内乱之中。曾被杜马班王朝征服的邻国葛朗国(谏义里)王室后裔查耶卡班起兵反抗,杀死爪哇国王哈里葛达那加剌。哈里葛达那加剌的女婿拉登"韦查耶逃到麻喏八歇,积聚力量,伺机反攻。三月一日,元军会师并攻占了八节涧。韦查耶向元军表示归顺,说要奉献当地山川、户口及葛朗国图籍等,请求元军帮助复仇,进兵葛朗国。史弼等人接受了这一请求,派兵增援麻喏八歇。三月七日,葛朗军兵分三路进攻麻喏八歇。第二天,高兴等率兵击退了葛朗军;十五日,元军分三路进攻葛朗。元军与查耶卡班率领的10余万葛朗军激战于答哈,三战三捷,歼灭其主力,查耶卡班投降元军。四月二日,拉登"韦查耶请求离开元军大营,声称回麻喏八歇取正式的归降表和朝贡礼品。史弼等派200名元军护送。中途,拉登"韦查耶竟恩将仇报,杀死护送元兵,集结军队,回头突袭元军大营。元军本来在以少胜多的答哈之战后尚未休整补充,疲惫不堪,只得且战且退,于四月二十四日登舟回国。这次,爪哇国拉登"韦查耶(士罕必都耶)背信弃义,集结军队堵截元军归路,造成元军官兵死亡多达3000多人。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yuanchaogushi/4441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