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接受其教。孔子年幼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岁立志于学。在成长中,做过管理仓库的 “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 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思想核心为“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 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再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逐步实现着他一心所向往的“大同”理想。
  35岁时,任为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55岁的孔子回到鲁国,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鲁哀公十六年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之贡献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一生培养弟子三 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自己学生 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 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 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确实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汉代以前他的思想并不能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到了汉代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开始逐步适合于广大 统治阶级的需要,因而便受到了大力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出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此后,历代 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出了种种儒学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高至尊地位。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时间,在这期间他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 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称得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 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 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从而缓和阶级矛盾。其 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到后来成为了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在中国古代 文化史上,孔子是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精神领袖。我们称《论语》为中国文化的圣经、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圣人,这一点儿也算不上夸张。虽然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势冲击,但时移世易,孔子的许多思想包括他的和谐思想,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弘扬;孔子的《论语》,一直都被中外人士普遍视作为中国文化 之中“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孔子在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著作,同时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制完成了《春秋》一书。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
   圣人孔子生活于春秋这一时代,总的看来当时是封建专制思想占着统治地位,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子的思想充满着民主的精华,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孔子提倡 德政、仁政,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学而》)。这就要求执政者自己必须要能够起模范作用或表率作用。执政者先修己后安人, 以自己人格之完美,仁爱之心和恭、宽、信、敏、惠的精神说服别人,征服别人,然后才有能力治理好国家或天下。又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总之,在《论语》中,孔子大多处发挥了这种治理天下或国家的思想。
  我们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正是一 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在当时,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可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了贬抑。公元前221年,秦 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 始到处宣讲儒家学说。到了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孔子所提出的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中国的历史就可称作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当 时《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中。由于孔子的这种儒学思想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 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能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但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非就是万能的灵 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统治者来讲,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的极力压迫下,对于一个国 家的发展来讲就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 孔子的那些礼教确实让人感到太完美了,以致于显得太过于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地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 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从而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任何一种思想,如果能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长久弥新,都会有其内在的 魅力、恒久的价值。孔子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重现其内在之活力、重放其光辉,其实也正是如此。那么,孔子和谐思想的特色到底在哪里呢?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落实到礼治秩序上;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三是崇尚“中庸之道”,并 把“和”提升为儒学体系的认识论范畴,为中国文化树立了“致中和”的精神。
  通常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孔子所开创出的儒学思想,把重点放在 探讨为人处世等问题上,对自然科学不加以重视。而且也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然而,其中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孔子对人的问题确实非常关心,即使是关心物, 也以人为出发点。实际上,这正是孔子思想的闪光点,也是孔子思想的显着特色。孔子的和谐思想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 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在孔子的思想整套体系中,“和”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政治智能,一种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一种理想境界。在今天的这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当中,孔子的和谐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去挖掘、借鉴和弘扬。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chunqiuzhanguogushi/2036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