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羌问题与乌桓问题浅析,东汉与曹魏集团应对措施评点

大家好,今天简单聊一聊西羌问题与乌桓问题,主要指的是东汉三国时代,顺便帮助读者朋友理清楚东汉朝廷与曹魏集团应对措施,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段历史。

西羌问题由来

羌人是一个很古老的族裔,游牧为主,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在秦汉时期逐渐壮大,东汉末年的时候成为西北凉州(其实主要陇西一带)一股分散的势力。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唐宋时期党项人建立西夏国,都是羌人的后裔建立。

东汉的时候,羌人时常作乱,因而东汉中后期常年对西北用兵,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是东汉衰弱、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乌桓问题由来

乌桓其实是东胡的一个别派,秦汉之际被匈奴人征服。到了汉武帝时期,被迁到了大汉的东北,长城附近。东汉建立的时候,辽西一带的乌桓人来降,被光武帝刘秀封作王侯,将他们迁到长城以南,开始与汉人杂居。在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时期,一直很和平,并且还帮忙汉朝抵抗过匈奴。到了汉安帝以后,东汉内部开始腐朽,对边疆的管控开始松懈,乌桓便时常闹事,但有时又很和平。到了汉灵帝的时候,乌桓已经足够威胁汉朝边郡的安全了。

西羌问题与乌桓问题的异同点

羌人跟乌桓人都是属于一个比较分散的族群,在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很少统一过,也没什么统一意识。但不同的是,羌人自己往往没什么领袖,喜欢依附在汉人领袖上。比如压死东汉的第二根稻草韩遂、边章之乱,就是羌人胁迫身为汉人将领的韩遂、边章起来造反的。再比如压死东汉的第三根稻草董卓进京那会,董卓带的兵里面很多就是羌人,但是羌人将军几乎没有。而乌桓虽然分散,但分散的部落也有自己的领袖,他们可以跟汉人一起造反,但不是像羌人那种完全依附。乌桓出现过难楼、乌延、丘力居、蹋顿、苏仆延等很多有名的领袖。但不管怎么样,乌桓人首领到了三国时代总是跟汉人军阀一起行动,帮袁绍、刘和打公孙瓒,帮袁熙袁尚抵抗曹操,帮助公孙家的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对抗曹魏等等。

羌人跟乌桓人经过汉朝上百年的改造,也出现过很多归化的现象,这是他们能跟汉人杂居、合作的原因之一。跟汉人族群之间,即便到了三国时代还没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因而他们造反或者跟起兵,也不是打着推翻中央政权,建立自己族群的朝廷为目的。不过关于造反的原因,二者也是有区别的。羌人在东汉时期乃至东汉末年,主要是反抗汉人的剥削,譬如东汉末年的羌人起义,很多借口都是宦官集团的官吏对他们剥削压榨太严重。在三国时代,羌人“造反”主要是响应诸葛亮以及蜀汉集团,反曹魏也是因为曹魏集团对他们不够好,甚至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而乌桓人造反,其实大部分是因为响应依附汉人军阀出现的,并非单纯地反抗压迫。

在总体上,对待羌人,东汉乃至曹魏集团安抚的力度往往不够;而对乌桓人,要略好一些。从东汉封来降的乌桓首领为王为侯,封他们首领为单于,以及之后曹操打败乌桓人,也没采取坑杀政策可以看出,汉人对乌桓总体上怀柔政策要多一些。而事实上,汉人对乌桓乃至东胡怀柔政策实行得要好很多。譬如幽州牧刘虞,就是这样一个好长官,他治下的胡人跟汉人总体上能和平共处,大家都很爱戴他。在他被公孙瓒杀死后,这些胡人跟汉人一起起兵为他报仇,可见其政策影响之深远。但羌人就不一样了,虽然依附汉人领袖,但不一定爱戴他们,甚至还经常互相攻杀,少了很多人情味。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曹操解决乌桓问题会比较顺利,不像西羌问题始终搞不清楚。乌桓人对汉人敌意远远没有羌人对汉人敌意大,因而也乐于合作。

西羌问题与乌桓问题对后世的影响

羌人对汉人敌意其实较大,这就导致他们五胡十六国时期能形成统一的政权。当然了,这个跟他们长期依附汉人,慢慢出现自己的领袖有关。有了领袖,统一意识会慢慢增强,所以到后面唐宋时间演变成党项人。

而乌桓接受汉人文化程度较高,而汉人给与的自治度也较高。西晋灭亡的时候,从乌桓人崛起的胡人,入主中原,很多也是仰慕汉文化的。甚至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断汉化,变成今天的一部分汉族同胞的祖先。同时曹操平定乌桓,用的是险招,但之后总归是安抚政策为主,这也为曹魏创造了稳定的大后方。这也是三国时代,为什么边境没有大规模的少数族群威胁的原因,他们没有乘机入侵中原的原因在这里。不是因为当时曹魏足够强大,而是曹魏采取了合适的应对措施。

东汉跟曹魏在羌人问题的处理上显然是不怎么成功的,但对乌桓问题的处理上,则较为智慧。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hanchaogushi/1369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