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吴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战争概述:晋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大举伐吴,发水陆大军二十万,令王、杜预、胡奋等将兵分六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出击东吴。朝 政败坏、已无大将坐镇的东吴面对晋军的强势入侵无力抵抗,被各个击破。咸宁六年三月十五日,王率部攻入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西晋一统中原。
  将帅星数:★ 羊祜 王 杜预
  精彩星数:★★
  政治影响星数:
  综合星数:8★★
  战争类型:势战——《百战奇略》曰“敌有破灭之势,我则从而迫之,其军必溃之”,再三犹豫,总算抓住了青春的尾巴,成就了统一大业。
  战争深度解析:
  公元252年三月初四,东吴上下一片喜庆,百官入宫朝贺吴主的七十大寿。
  盛大欢畅的宴会结束后,孙权在心腹宦官的搀扶下再次来到宗室太庙,在父兄的灵位前久久不愿离去。
  五十二年,十八岁的孙权接过长兄孙策打下的江山,这负担子就压在了孙权的肩上,这一扛就是五十二年。
  孙权做得很好,也扛得很辛苦。北抗曹魏,西拒蜀汉,、、、,、、、费,蜀魏的当家人换了一拨又一拨,而东吴却是孙权一人死扛。
  当年孙坚三十六岁早逝,十八岁的孙策率部渡江,打下东吴半壁河山。孙策二十五岁早逝,十八岁的孙权接过长兄的指挥鞭,力抗曹操二十万大军,创造鼎立局面。
  如今东吴坐拥三州四十三郡五十三万户人口、二十万甲兵,孙权膝下儿孙满堂,但这个班,让谁来接?孙权心中却没有真正的答案。
  孙权的第一任太子孙登是孙权最满意的接班人,太子登礼贤下士,门下名士众多,明辨是非(曾留下了“孙登比丸”的美名)。孙登当了二十二年太子,于公元241年病逝,时三十三岁。
  第二任太子是三子孙和。孙和早年颇受孙权宠爱,但后来其母王夫人失宠,孙权更为宠爱鲁王孙霸,给孙霸的待遇和孙和一样,这给了孙霸争位子的勇气,一时孙和、孙霸势力相当,两虎相争。
  孙权恼了,争位子的,一个没份。公元251年废太子孙和,又赐死孙霸,出人意料地扶立年仅九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
  年仅九岁的孙亮能撑得起东吴的江山吗?孙权没底。
  公元252年四月,孙权逝世,终年七十一。
   孙亮年幼,辅政的是诸葛瑾之子大将诸葛恪。诸葛恪的辅政,从孙姓宗室到江东陆、顾等大族都十分不满,公元253年,孙静之孙孙峻兵变起事诛杀诸葛恪,独 掌大权。三年后孙峻死,其弟孙接替其掌握吴政。公元258年,吴主孙亮不满孙专权,意图铲除孙,事败,被孙所废。孙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孙休上台后,于 次年诛杀孙。
  公元264年,孙休病死,虽然孙休有子,但有鉴于当时孙权死后立年幼的孙亮为帝,引发东吴的一系列动乱,东吴的大臣们决定不立孙休之子为君,而立孙和的第三子孙皓为帝。
  在孙皓的手中,原来已日益衰落的东吴帝国彻底走向没落。这位残暴好酒的吴主是位彻底的暴力杀人狂,上到王宫大臣,下到奴仆宫女,孙皓没有不敢杀的,杀人,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政治目的,而是一种爱好兴趣。
  东吴有君如此,人人自危。
  公元263年,司马昭平定蜀汉前,曾制定了平蜀后三年顺巴蜀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的灭吴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并没有完全实施。265年司马昭逝世,其子司马炎接班,司马炎于当年完成了司马氏三代人的梦想——代曹自立,称帝建立西晋王朝。
  司马炎并没有立即将灭吴提上议事日程,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稳定内部,实施宽松无为的政策。司马炎前前后后共封了五十多个王,五百多个侯,对待魏、蜀两国亡君,也是礼遇有加。
  但随着吴主孙皓的倒行逆施,吴国国政的日益腐坏,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是灭吴的最佳时机。如果等吴国政治重新洗牌,换一位有为之君,灭吴的形势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其中羊祜为西晋王朝的灭吴方略提供了基本蓝图构架。
  羊祜字叔子,泰山(今山东新泰羊流人)。泰山羊氏也是当时的名门世族,从羊祜祖上九世起各代都有任二千石的大官。物以类聚,羊氏这样的名门在曹魏后期投靠司马氏是理所当然的事,羊祜的姐姐就嫁给了司马师为妻,两家成了亲戚,政治上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过羊祜后来娶了夏侯霸的女儿为妻,和曹氏宗族也扯上关系。羊祜虽然在政治上是倾向司马氏的,但基于这种双重身份,早年的羊祜,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皆辞不就,无论是司马懿还是曹爽
  后来曹爽、夏侯霸与司马懿一决高下,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一举镇压曹氏势力,夏侯霸投降了蜀汉,与夏侯氏有牵连的一干人等均受连累。但作为夏侯霸女婿的羊祜不仅安然无恙,还依然可以公开照顾夏侯氏家属,可见司马氏对羊氏一族的信任。
   羊祜在司马昭时代出山,很快成为司马氏集团中的重要人物。羊祜性格温和,为人正直,不拉党结帮,在当时的名望非常高,与颖川荀勖成为司马炎代曹立晋后最 为倚重的政治人物。(由此也不难看出,在泰山羊氏、颖川荀氏支持下的司马氏代曹,是豪门世族对草根出身的曹氏的一次抢班夺权。)
  晋始泰五年(269年),司马炎任命时任尚书左仆射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征东大将军卫都督诸青州,镇临淄;东莞王、尚书右仆射司马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开始了对吴用兵的战备工作。
  始泰八年(272年),羊祜向司马炎建议,伐吴一定要凭借巴蜀上游的优势,在巴蜀上游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他提出由王去巴蜀建造一只强大的水军,司马炎接受了他的建议,命王监益州诸军事。后来王在益州建立的水军成为了灭吴之战中最重要的棋子。
  晋咸宁二年(276年),羊祜再次向司马炎上书,请求立即伐吴,并向司马炎上呈了灭吴方略,水陆并进,几路出击。但司马炎因为朝中贾充等大臣反对伐吴,而北方的鲜卑又在闹事,又一次将伐吴的日期推迟。
  虽然是主战派主力灭吴,但羊祜在都督荆州诸军事时,采取的却是怀柔政策,与吴国以和为贵,双方互不侵犯。吴国人射中的野兽跑入晋地,他一定归还;行军踏坏和收割了吴地的粮食,一定以绢帛偿还,期间吴、晋边境一片和谐景象。吴人都差点忘记了晋国人是最有威胁的敌人了。
  公元278年,羊祜因病逝世,虽然他没有亲手指挥晋王朝的士卒渡过长河,但他已经为晋王朝帝国对吴进行决战作好了一切战略准备。
  咸宁五年(279年),王、杜预等人再次上书要求伐吴。王说我做的战船再不用就要烂了,老臣也七十了,再晚就去和祜老聚会了。司马炎看再不伐吴,多年的准备工作可能就白费了,于是不顾朝中贾充等人的继续反对,决定出兵。
   当年十一月,司马炎发兵二十万,分六路伐吴,其具体部署为:第一路军由镇东大将军司马由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趋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第二路军由 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浑自寿春(今安徽寿县)扑江西(今长江下游北岸);第三路军由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王戎自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出武昌(今湖北 鄂州);第四路军由平南将军胡奋从新野(今属河南)向夏口(今湖北武汉)进军,第五路军由镇南将军杜预从襄阳攻江陵(今湖北荆沙);第六路军由王率巴蜀 水陆联军浮江东下,逼近建业。
  其实战略部署与羊祜向司马炎提出的灭吴方略如出一辙。
  出师非常顺利,由北向南的五 路大军进展都很顺利,由王率领的沿巴蜀而下的七万水陆联军更是。二月初一,王师攻克丹阳(当初孙策东渡,第一个占领的也是此地),随后进军西 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吴军在江中设置铁锁横断江路,王命人做大筏数十,令善泅者驾筏先行,用大筏拔出江中铁锥,使晋军战船顺利南下。
  王的部队又相继攻克了荆门(今西陵与夷道之间)、夷道(今湖北枝城)、乐乡,而杜预部也攻克了江陵,并向广、交(今岭南一带)逼近。
  根据各路大军的情势,司马炎调整了各路大军部署,令杜预部南下镇抚零陵(今湖南永州)、桂阳(今湖南郴州)、衡阳(今湖南湘潭)三郡,同时从杜预、王戎、胡奋三部抽调了三万余部补充王部,明确了王部所率水陆联军的主力地位。
  王的大军因为人员的补充显得更有战斗力,再度顺江而下,连克夏口、武昌。而王浑部也于横江(今安徽和县)大败吴军,司马部率军渡过长江,三路大军均逼向建业。
  能最先抓住战机的还是王。王率先向建业发起了攻击,经三山(今江苏南京西)直逼建业。吴主孙皓派将军张象率万余士兵抵抗,但其部士卒无心为战,都逃跑了,再没人能抵抗王的大军。
  咸宁六年(280年),王的八万大军,前后长达百里的水陆联军攻入了建业,孙皓投降,向王献上了四州、四十三郡、五十二万户、二十三万甲士的士民簿,宣布投降。吴国灭亡,西晋在秦、汉之后再度统一中国。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司马炎:
  在统一中国的开国皇帝里面,司马炎恐怕是最差的一个。灭吴之战,其实灭蜀之后就很快能够完全实施,但司马炎一拖再拖,几乎耽误了最好时机。
  平定吴国后,司马炎以为从此天下无战,放马南山,废除了州郡的大部分军备,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女人身上,日子过得很是自在。
  司马炎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在他死后,他所建立的西晋王朝迅速崩盘;第一,封的同姓王侯过多,地方势力膨胀;第二,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导致了后来的五胡入侵;第三,把一个智障的儿子司马衷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引发了后来王室内乱。
  所以司马炎纵有平吴这样的成就,做皇帝,也只能勉强算及格。
  公元290年,司马炎逝世。
  王:
   灭吴之战,羊祜堪称总筹划,但真正灭吴第一功臣,还是王。王字士治,弘农湖(今河南灵宝西)人。出身士族,为官严正清峻,善解民情,所治之处皆有成 就。后来羊祜看中他,推荐他出任益州刺史,为灭吴建设一支强大的水师。王到蜀后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军。他建的战船,长一百二十 步,可载二千余人,颇为壮观。
  灭吴之战,王所率的水陆联军战无不胜,一直打到了建业,立下首功。
  功高震主,是自古良将的致命伤,王却逃脱了这一致命法则。从还没打下建业起,他就和杜预争功,一度闹出了王谎报自已斩了东吴将军孙歆人头,而孙歆却被杜预活捉这样的笑话;平吴后,王和另一平吴大将王浑二人为争头功打起了口水官司。
  除此之外,王看起来“胸无大志”,平吴后一改过去的朴素作风,十足一个暴发户嘴脸。
  王之“拙”倒让司马炎放心,很多人弹劾王,他都不予理睬,王显现的“拙”让司马炎有安全感。
  王于公元286年逝世,终年八十,是中国历史上不多的得以善终的名将。战争猜想:
  灭吴之战,西晋一拖再拖,几乎错过了最好时机。如果再拖上两年,暴君孙皓被推下台,换成一位有为之君,考虑到司马炎死后是一位白痴儿子接的班,又有“八王之乱”诸多政治隐患,灭吴,还真不一定能如此顺利。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jinchaogushi/1935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