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何写《上阳台帖》?《上阳台帖》内容是什么?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因其作品风格雄奇奔放、飘逸清新得“诗仙”的赞誉。

从幼时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少时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易到难李白的诗歌陪伴着中国孩子的成长,对于李白我们最熟悉的也是他的诗歌。

李白是位伟大的诗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诗歌的伟大常常掩盖了他身上的其他光点。比如李白还是一位武功不低的剑客,有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豪迈。比如李白书法也不差,写的一手奔放草书,可惜遗留真迹不多。

李白唯一传世书法真迹名《上阳台帖》,全帖除去后世藏者留下的题跋,只有二十五个字。若再除去题名等,全文只有四句话,十六个字。

《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正文其实是四言诗,而这四句诗实际上是李白对一个男人的告白。这个男人不是大家想的李白的好基友杜甫,而是一位道士,名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是唐朝著名道士,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司马承祯是河内温县人,自幼聪慧过人,但他没有科举取仕之心,反而自幼笃学好道,后来拜嵩山道士潘师正为师,成为上清派弟子。

司马承祯一心向道,很快在经法、符篆等上有所成就,武则天时期受女帝称赞,唐睿宗时期还被皇帝邀请到宫中,探讨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唐玄宗时期奉命在王屋山开宗立派,建造阳台观。

司马承祯是一位道法精深的道士,同时也是一位文学素养很高的道士。他在诗书画方面成就都很高,至少受到李白等人的敬重。

开元十二年,李白出蜀游三峡的时候在江陵一带偶遇司马承祯,两人有所交集。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游王屋山,于是顺便前往阳台观拜访司马承祯。

到了阳台观才知道,司马承祯早已仙逝,只留有书画存世。李白看见司马承祯遗留在世间的书画,一时有感而发,于是有了《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的传奇不仅仅因为它是李白唯一存世书法真迹,又被历代名家收藏,同时它与毛主席还有不解之缘。

民国时期,《上阳台帖》被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张伯驹收藏。新中国建立之后,张伯驹将不少国宝级书帖捐献给国家,而李白的《上阳台帖》则被张伯驹夫妇作为礼物赠予毛主席。

毛主席拿着《上阳台帖》爱不释手,欣赏之意不言而喻。然而他深知如此国宝不应被藏在一人私邸,既是国宝当属于国家,所以最后他将国宝调拨给故宫博物院,才使得这件国宝被更多人看见。

这就是李白唯一传世书法真迹,珍贵珍惜珍奇,国家之宝也!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lishirenwugushi/5277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