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君与桃花扇,一段凄美而感人的故事!

桃花扇》是清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名著,是清代成就最高的一部戏剧,孔尚任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他写《桃花扇》前後花了十多年时间,三易其稿,最终于1699年问世。《桃花扇》一出,轰动京城,人人争相抄阅,一时洛阳纸贵。李香君因此闻名于世,她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那么李香君究竟是何等样人呢?

秦淮殊艳

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有说其父原是明末“忠臣武将”,后被奸臣陷害。自幼被当时的秦淮名妓李贞丽收为养女,13岁从吴人周如松学习歌舞,尽得其音节,能演唱“临川四梦”传奇。她歌喉珠圆玉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无一不通。李香君身材小巧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转,时人誉之“香扇坠”,声名盛于南曲,四方之士以一识其面为荣。

李香君身边时时带着一把绢扇,扇面是洁白的素绢,上面绘着一幅色彩浓艳的桃花图,故称之为“桃花扇”。此扇之图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可为何李香君视为至宝呢?原来这扇面上的桃花,并非染料所画,而是以李香君的鲜血写成,上面凝结着她与情郎侯方域缠绵哀艳的爱情故事,也是她此生全部的希冀所在。

在明末那个非常堕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觉不到他们所面对的局势,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浓衣翠的绣楼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的前途甚感忧心的红尘女子。

情定侯郞

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刚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便抛开即将开始的乡试,来到了歌妓李香君位于钞库街中段的媚香楼。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邱人,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亲侯恂做过户部尚书,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侯方域自幼随家乡名士倪元路学习诗书,敏慧多才,长进极快,崇祯十二年,二十一岁的侯方域前来南京参加礼都会试。自恃才学俊秀,年少气盛的侯方域并不把应试当成一回事,来到灯红酒绿、流彩溢香的六朝金粉之地,他不免要涉足一番风月场所。这天,经友人杨龙友的介绍,他慕名来到媚香楼,一睹“香扇坠”李香君的风采。一走入李香君的房间,只见室内书画古玩陈设有致,别有一番清新气息,与一般青楼迥异。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缠绵难分。

按当时的风尚,如果哪位客人中情于一个妓女,只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再给妓院一笔重金,此女子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位客人服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梳拢所需资金,因梳拢对象名位高低而不同,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宴会的级别自然要高,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才不至于失面子。如今侯方域是出来赶考的,身边当然没带太多的银子,有心想梳拢李香君,却又无能为力。

正在他犯难之时,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当时他一心急着办事,并没仔细考虑杨龙友为何送钱给他,只说日后一定还他。有了资本,梳拢仪式很顺利地办了下来,当夜侯方域将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扇肩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李香君深察侯郎的真心挚意,从此便留他住在了媚香楼中。

风波渐起

一日,侯方域偶然想起杨龙友家中并不富裕,哪里来的钱财资助自己?他与李香君说起此事,香君也觉得事出蹊跷,便让侯方域会问个明白。经过一番追问,方得知原来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拿出来的,而是阮大铖通过杨龙友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阮大铖是何等人物?他为什么要送钱给侯方域呢?事出自然有因。阮大铖是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土,多年在朝中为官,此人阴险诡诈,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搅得朝中乌烟瘴气,明思宗崇祯元年诛杀了宦官魏忠贤,阮大铖作为逆贼同僚被朝廷削籍免官,退到南京闲居。失位的阮大铖并不甘心就此埋没,他在南京广交江湖人士,暗中谋划,准备伺机东山再起。江南义士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察觉了阮大铖的不轨之心,作了“留都防乱揭”对他的阴谋进行了揭露;阮大铖既恼怒又害怕,无奈此时手中无权,只好闭门谢客,深居简出,只与马士英暗中往来。

侯方域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因志同道合而结下了莫逆之交,阮大铖得知侯方域在南京城正缺钱用,马上打通关节,设法让杨龙友把钱送给了侯方域,为防止他拒绝,开始还让杨龙友暂瞒实情。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拉拢侯方域而缓和与陈贞慧等人的关系,使他们不与自己作对,自己则好为所欲为。

侯方域了解真象后十分气愤,可又无钱财去偿还,李香君很快察觉了他的心事。当然极力支持他的想法,为了帮助他度过难关。李香君变卖了几件心爱的首饰,又从姐妹们那里借了些钱,总算凑够了数,交给侯郎。

那些钱又经杨龙友之手退给了阮大铖,阮大铖见状,大感脸面丢尽,便怀恨在心。

两地相思

时局很快发生了变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福王朱由崧在—帮旧臣拥护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新皇朝,马士英成了执政大臣,随即启用阮大铖为兵部侍郎,继而又升为兵部尚书。

大权重握,阮大铖马上着手清除异己,陈贞慧、吴应箕等转眼被捕下狱。侯方域得知消息后,便只好离开了南京城,渡江北上,投奔到正督师扬州的史可法麾下。史可法是侯方域父亲的门生,为人忠贞耿直,在扬州加紧操练兵马,准备抵挡清军的南下。侯方域被安排在史可法身边做文书工作,为抗清报国而效力,使侯方域壮志得酬。他与南京的李香君频频书信往来,倾诉相思,畅谈报负。

自侯郎去后,李香君征得李大娘的同意,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天天凝视着那把订情的绢扇。明确表示要一心等侯公子归来,有许多猎奇好艳的达官显贵偏偏不肯死心,纷纷上门打她的主意,香君都以坚决的态度予以回绝,客人们只好望楼兴叹。

血染桃花

阮大铖对侯方域怀恨在心,他便想将李香君送给当时弘光帝身边的红人佥都御史田仰为妾,李香君自然拒绝,奈何阮大铖人多势众,李香君情急之下,从媚香楼上跳了下去,鲜血染红了她的面颊和衣襟,也染红了她怀中抱着的那把侯方域送的白绢扇。阮大铖见李香君如此决绝,只好先带着人马回去。媚香楼的人则马上找人为香君救治。

当住在附近的杨龙友闻讯赶过来时,院中已空寂无人,只有那把带血的绢扇孤零零地落在地上。杨龙友深为李香君的贞烈品性感慨嘘啼,便就着血迹,画出了朵朵桃花,并提名桃花扇。在李香君痊愈之后归还给了她。

因为媚香楼不高,摔伤后的李香君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调治,伤势痊愈,而这时田仰已离开南京,娶妾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阮大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弘光皇帝昏庸无能,国难当头,却日夜沉醉在声色享乐之中。他嫌宫中歌姬所唱的歌内容单调乏味,阮大铖便大献殷勤,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再到秦淮河畔的歌楼妓院里挑选出色的歌妓,送入宫中给弘光帝取乐。等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皇上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

这一招李香君着实无法抵挡,她一个青楼女子,哪里敢违抗圣上!宫门一入深似海,何时能再见到日夜思念的侯郎呢?带着无限的眷念和遗憾,李香君进了皇宫,怀里紧紧抱着那把鲜血染成的桃花扇。

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

憾别一生

南京城破之时,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出了皇宫,市街上已是一片混乱,清兵烧杀抢掠,难民四处逃窜。当李香君终于找到媚香楼时,那里已成一片火海。幸而香君这时又遇到当年教曲的师傅苏昆生,二人便随着逃难的人群,一同奔往苏州。

李香君在苏昆生的照顾下来到苏州,由于一路颠波劳苦,又极度悲伤,已是身染重病。苏州局势还比较平静,几经周折,李香君找到了昔日好友卞玉京卞玉京原本也是秦楼名妓,与李香君交情甚好,两年前她迁居苏州,在虎丘的山塘置下一座清雅的小院。见到好友逃难至此,卞玉京热情收留了李香君在小院住下,并请来名医为她诊治。几经诊察,才知李香君患的是肺痨,这种病在当时是无药根治的,只能滋养调理,勉强延续着生命。

病中的李香君深深地思念着侯郎,她日夜捧着那把血染的桃花扇,以泪洗面。

苏昆生见李香君痛不欲生,便在局势稍微稳定时返回南京打听侯方域的消息,才知侯方域已回老家商邱去了,于是便北上去找侯方域。

在苏昆生北上不久,李香君开始咯血,病情一日重于一日,终于气息难继。弥留之际,她挣扎着让卞玉京为自己剪下一缕青丝,小心翼翼地用红绫包好,再把它绑在桃花扇上,然后交给卞玉京,请她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侯方域得到苏昆生送来的消息,立刻启程,赶往苏州。可惜,当他来到卞玉京的小院,李香君已于前夜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只给他留下一片深情。

其实,这只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爱情故事的结局之一,事实上,在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归顺了清朝,而关于李香君的下落,则众说纷纭。

佳人归处

众多的版本中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电影版的《桃花扇》:明朝灭亡,侯方域降清,后与山寺避难的李香君重逢,然而李香君无法原谅侯方域的变节,撕碎了当日才子题诗,佳人溅血的“桃花扇”,与之分道扬镳。这个版本的关键词是民族大义和士人气节,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带了一些时代色彩。

而在孔尚任的原著中,侯方域没有变节,不过也与李香君重逢了。只是一声断喝惊醒痴情人,家国已亡,个人儿女情长又向何处寄托?于是两人双双出家。刻骨的疼痛未必一定要用激烈的方式倾诉,所以这个版本显然更符合中国传统悲剧的风格,悲壮之中几许哀婉,几许无奈。

另外一种桃花扇的结局既不是决裂也不是出家:明亡之后,侯方域与李香君重逢,最终得以结合。不久之后侯方域去应清廷的科考,因事奔波在外。香君留居家中,因为出身风尘饱受歧视,最终抑郁而终。较之以上两个版本,这个结局才是最悲的——没有了孔尚任版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悲凉,没有了电影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只剩下现实的悲哀。侯方域的气节仍然没有守住,李香君的爱情也以传统时代风尘女子最常见的方式破碎。尽管在破碎之前还有一个大团圆式的插曲。

此外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明亡后避难于寺庙的李香君病重,没有等到侯方域便香消玉殒,临终遗下桃花扇,并嘱托侯方域坚守气节。当然了,后来侯大才子还是赶了科考中了进士,不过已经逝去的人总归是不知道了。这个版本和上面那个一样都属于有史可查的,目前一般是两说兼取。但如果设身处地的替李香君考虑,这个版本似乎更佳。

民间则流传着另一种版本:侯方域故居壮悔堂依然如故,而在商丘西南郊区一个叫雪苑村的村子里,至今生活着300多李姓后裔,据称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后代。在这里,有着这样的传言:李香君和侯方域相遇后没有出家,而是悄悄回到商丘,李香君以侯方域妾的身份(侯方域先有元配夫人常氏)住进侯府。但8年后,李香君秦淮歌伎身份暴露,被公公侯恂赶到侯府城外的柴草园。1653年春,李香君在此生下她和侯方域的儿子,随自己姓李。没过多久,她便在绝望中含恨离开了人世,终年30岁。李香君玉殒后一年,37岁的侯方域也郁郁而终。村民们还在曾是侯家柴草园的李姬园村东头见到了香君墓。那把桃花扇是否在香君墓中呢?据村民所言,为了寻找桃花扇,这座香冢曾3次被盗:就是没有桃花扇。真正的桃花扇在哪里呢?据说,李香君临终前将扇子交给了侯方域原配常氏,让常氏以后当作女儿的陪嫁品。李、侯去世后,他们的密友陈贞慧的儿子陈宗石入赘侯府,以后这把扇子就成了陈氏家族的传家宝。民国初年,陈家人将桃花扇带至北京,收藏家张伯驹亲见后写信告诉好友、沪上报人郑逸梅。上世纪80年代,郑氏将原信赠给南京《青春》杂志一位编辑,1986年该信还曾在《中国书画报》上公开发表,但这把桃花扇最后花落谁家,现在却成了一个谜。

不管李香君的故事多么凄美,不管她的桃花扇多么传奇,斯人已去,后来的种种,都已不可感知。令人感到叹惋的是,虽然李香君下落不明,但是所有关于她和侯方域或考据或猜测或传说的结局,竟没有一个是圆满而幸福的。不过若让我在这些结局中选择,我宁愿相信李香君病逝并留下了桃花扇,因为这样,她至少不用亲眼看着心爱的侯郎归顺清廷。如果注定无法相守到老,至少也要留一个美丽的别离。

溥儒画《李香君》局部

玉肤金钗红罗裙,青丝飘飘及腰间。

花扇轻摇香风飘,疑是天仙在人间。

李香君 《雨景山水》

李香君《迎春图》

李香君款《山水》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mingchaogushi/2337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