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这首中秋词,提出月球绕地思考,被王国维赞为“神悟”

中国文人在创作诗词时都讲究一个"情"字和"道"字。

情就是共情,清代袁枚说过: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不论是喜怒哀乐,文章诗词中要是没有感情,根本不能算作一篇好文章。

流传至今的著名文章诗词中无一不充满了充沛的感情。

比如所有中秋词中的巅峰,苏轼

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就充满了苏轼对天各一方的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从而写出来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名句。这首词也被南宋时期的文人胡仔认为中秋词里面苏轼已经到达珠穆朗玛山顶,其他人写的再好也不可能超过这一首了。

除了情,还有道。

道可以说是大道,也可以是道理,更是思想,这就是"文以载道",比如描写月亮的《春江花月夜》,不但描述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更重要的是这首诗中极富哲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古代就有"孤篇盖全唐"之誉,在近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赞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但是在中秋诗词中,有一首诗词却是充满了问题,全篇效仿屈原

的天问,作者对月亮提出九个富含哲理的问题,被王国维

赞为作者的提问是悟到了月亮环绕地球运行的道理,是"神悟"!

本期我们就聊聊这首充满各种问题的中秋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首词在最开始就直接说明了写作的背景。

有一年中秋佳节,辛弃疾和朋友通宵达旦喝酒庆祝过节,喝到天快亮的时候,辛弃疾的朋友忽然说之前写的中秋诗词都是等待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写的,而没有一篇是写送走月亮,于是辛弃疾决定写一篇送月诗词。

于是,辛弃疾用了木兰花慢的调,采用屈原《天问》的方式,对月亮的运行提出了九大问题。

先来看这首词的上阕。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中秋的月亮是向何处慢慢悠悠的去呢?

是否还有一个人间,我们这边月亮落下去了,那边才看见月亮慢慢升起来?

在茫茫的宇宙中,月亮是如何运行的?是长风吹的月亮在动吗?

是谁把无根的月亮系在天空?

又是谁阻止了嫦娥嫁到人间?

再看词的下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据说月轮是从海底上升到天空(海上生明月),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探索月亮运行这样的神奇的奥秘,只会让人恍惚,让人发愁。

又担心月轮真的由海底上升,那么海中巨大的长鲸会不会碰到月轮?月亮中的琼楼玉宇会不会被鲸鱼撞坏?

月亮中的蛤蟆是会游泳的,但是月亮中的玉兔不会游泳,它又如何跟着月亮在大海中沉浮呢?

假如说月亮不会被撞坏,蛤蟆、玉兔、嫦娥都安全无恙,那么月亮为何会逐渐变化称为月牙?

屈原的《天问》是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屈原打破了古代对于宇宙、对于日月星辰的神秘崇拜,直接大胆提出一百余个问题,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可以说《天问》完美体现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而辛弃疾的这首《可怜今夕月》也是罕有的直接对月亮的运行进行发问的名作。

辛弃疾提出的这九大问题可以说已经触摸到了科学探索的边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直接表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以史为鉴认为要是有人能顺着辛弃疾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指不定真的会发现月轮绕地的规律,可惜中国传统儒家更偏重于治世、管理,虽然在宋代已经发展了格物致知之学,但是这也并未能让我们在科学研究上更深刻的认知宇宙道理。

不过辛弃疾这首模仿《天问》的中秋词,也是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秋诗词中极为特殊的一篇了。您怎么看这首中秋词呢?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songchaogushi/4785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