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领兵攻宋,血泪襄樊

说到征宋,其实忽必烈一日也没有放弃过。但是,自蒙哥死后,忽必烈忙于夺取汗位。汗位夺到手后:又忙于追击同里不哥。阿里不哥还没有完全投降,他又忙于平定李璮的叛乱。李璮乱平,他又忙于整理朝政,对付汉儒和汉人的世侯。他忙得不可开交,一时抽不出手来。
现在行了,他要对南宋出手了。他在军事会议上说: 我对南宋是礼让的,多年前,我从长江那边回来即大汗位时,为形势所迫,曾与他们签订合约,结果他们背 信弃义,把我的使者郝经扣押了!是可忍孰不可慰!我决意兴王者之师,征讨南宋让南宋小皇帝明白,我们大元不是好欺负的!
听到忽必烈 要伐宋,蒙古将领个个摩拳擦掌汉人大臣也都极为拥护,他们都积极地表现自己,意图通过这场灭宋的战争,好向忽必烈显示自己的忠诚,恢复对他们的信任。最为 积极的是刘整。刘整,字武仲,河南邓州人,他原是金国的将领,金亡后投了南宋。因受贾似道排挤,愤而投蒙,整籍泸州十五郡、户王十万人附。忽必烈大喜,任 命他为夔府行省兼安抚大使,赐金虎符,又授予行中书省于成都、潼川两路。
攻打宋国,先从哪里下手,在蒙古内部从来都是有争议的。前, 蒙哥的意见是先拿下四川,然后从西而东;一种意见是先取建康(今南京),然后再煨江而下,攻克江南;而史天泽则建议应先取襄樊,而扬州、泸州可置之不顾, 直插临安。临安破,则巴蜀之地就不攻自破。但是,由于刚刚发生了史天泽擅杀李璮事件,此时的忽必烈对史天泽还没有完全恢复信任,又加上蒙古人大多反对,他 也就没有采纳。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灭宋之事提上日程。
忽必烈看到不能先灭南宋再定大位后,毫不犹豫地采纳郝经的 断然班师, 亟定大计 的建议,郝经的具体主张为: 先命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置辎重,以轻骑归,渡淮乘驿,直造燕京。遣 军迎蒙哥灵舆,收皇帝玺。遣使召旭烈 兀、阿里不哥、末哥戊诸王驸马,会丧和林。差官于汴康、京兆、成都、四凉、东平、西京、北京,抚慰安辑。召长子真金镇燕京,示以形势。
1259年年末,为北还夺取汗位,忽必烈与南宋丞相贾似道在鄂州订立了城下之盟,随即退兵北撤。但贾似道并没有把真实的情况上报给南宋朝廷,他向宋廷隐 瞒了议和、纳币的事,反而把背信弃义偷袭蒙古小股留守部队的卑鄙行径夸大,谎称 诸路大捷 、 江汉肃清 。这样一来,本就在长期偏安环境中政治昏聩的南 宋朝廷更加 从容 ,沉溺在穷奢极欲之中,对长江以北的威胁到了置若罔闻的地步。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忽必烈北归后,忙于与阿里不哥争 夺汗位,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没有抽出精力对付南宋。江南地区自金朝灭亡以后,出现了少有的太平时期。在这十年里,贾似道擅权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曾在 百官议事时厉声斥问说: 你们如果没有我的提拔,怎么可能得到今天这样显赫的地位呢? 在当时临安的街头巷尾,士人们有过这样的评价: 辇毂谁知有赵皇, 宫廷也只说乎章。 贾似道权倾朝野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但当忽必烈在汗位的争夺战中取得了最后胜利之后,南宋就自然成为了他的下一个目标。本来从1234年起,蒙宋之间的战争就一直处于胶着状态,互有胜负,少有实质性的进展。可就在忽必烈踌躇满志,一筹莫展的时刻,刘整的降元打破了元宋间的僵局。
刘整说道: 南宋偏安一隅,苟延残喘,国弱民疲,奸臣当道,良臣猛将欲以自保,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而我朝国力丰盈,兵强马壮,此为我大元灭宋的天赐良 机。况且,自古以来,帝王非四海家不为正统。眼下,圣朝已有天下十之七八,怎能弃一隅而自弃正统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圣上决断乃英明之举。
忽必烈大喜,问道: 计将安出, 刘接说道: 臣下认为,先攻襄阳,撤其扦蔽。所谓: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 他提出了和郝经、史天泽同样的观点。塔察儿出班奏道:臣以为攻宋时机尚不成熟。
忽必烈问; 何以见得?
塔察儿说: 我军擅长陆战骑射,不善水战,现在攻宋,是以我之短对敌之长,应练好永军以后再攻宋为宜。 穆哥也说: 宋廷虽然偏安江南一隅,但对其实力 也不能低估。江南乃鱼米之乡,财力颇丰,城池坚固,利于久战。金朝两次攻宋均告失败。我朝窝阔台汗打到四川,无功而返。这一切都提示我们,攻宋必须做好充 分准备,轻易攻宋是不会奏效的。
臣下不敢苟同两位王爷的观点,刘整望了一眼两位王爷,然后说:臣下认为,不说金朝,只说宪宗之所以 饮恨钓鱼山下,臣下以为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选错攻宋地点。我蒙古大军,长予骑兵作战,所向无敌。但骑兵作战,宜选择平坦之地。川蜀深山大川,险阻重重,山 路蜿蜒曲折,我骑兵在此种地形很难展开。况且敌人占据地利人和,我军为客,人地两生,既无掳掠来补充给养,又无伴获来补充兵力,只能以有限之力,冒无限之 险,纵然有泰山压卵之势,倾河海以灭火之举,一旦进攻遭受阻滞,盘桓不能前进,便无异可强弩之术;二是国力尚很疲弱。凡夺取天下者,必蓄养精力,征赋税以 足需用,屯农田以足粮草,待内部理顺,对外歼敌的条件也就成熟。而蒙古帝国自开国以来,一直在外用兵,国力岂有不弱之理?宪宗皇帝承继大统不久即出兵攻 宋,以强力谋取;兵法说,以力强取者则不可持久,久则挫伤元气,疲困不振,凼此才致使功败垂成;三是缺乏智谋。古之用兵,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而后可以用 奇兵。岂能连兵百万,首尾万里,御驾亲征,全国动员,搅得天翻地覆,人人皆知,如此伐术,无异于撞钟而掩其耳,吃其脐而蔽其目。
刘整 接着说道: 选择用兵襄樊,原因有:一发兵南下的条件业已成熟。自我皇承继大统以后,锐意改革,内修政理,鼓励农桑,北方经济已经复苏,现已民殷国富。加 之时下内乱已平,漠北安宁,各种不安定因素业已清除殆尽,政局如日中天,此时南下伐宋,正能完成我皇一统天下的宏愿;二襄樊是南宋的软肋。兵法说,打蛇七 寸,攻入打软肋。千里长江,两淮、临安,建康如果视为蛇头,巴蜀为蛇尾,则襄樊就是它的软肋。软肋牵制了蛇头和蛇尾,一旦击中,攻下襄樊,向西使川蜀与朝 廷失去联系,向东则有顺江之势,向南使得南面的湖湘门户洞开,蛇头、蛇尾不能相顾,然后猛击头部,哪有不胜之理;三我军骑兵、步卒优良,所向披靡,惟水战 不如宋军。我军从现在开始,着手围困襄樊,然后造战舰、练水军,夺宋军所长,接我军所短,必能获得成功。况且我蒙古大军经过几年的实战,对于攻城拔垒亦有 相当的经验,从伊儿汗国引进的炮,更是威力无比,应当说,现在我军与宋相比,在战斗力上已经远远胜宋朝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yuanchaogushi/2636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