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子高官巡视天下:古代如何进行交通管制?

导读:古代帝王出行,仪仗非常繁杂,扈从前呼后拥,车辆和旌旗都为数众多且十分讲究。不同的出行有不同的等级和规格,具体记录这些等级和规格的文件名为“卤簿”。汉代蔡邕在《独断》中就有“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的记载,应劭的《汉官仪》则这样解释:“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换言之,卤簿包括了仪仗和安保两方面的内容。历朝卤簿的规格各有不同,但大框架基本不变,即大驾、法驾和小驾三等。

以汉代为例,大驾由公卿在前引导,大将军随车护卫,太仆驾车,属车八十一乘,另外还要备车千乘,护卫骑兵万余人。法驾和小驾的规模递减,但仪仗仍可观。唐代的大驾由导驾、引驾、车驾、后部鼓吹、后卫部队等几部分组成。导驾即先头仪仗队,其中有两队骑兵及六行步甲队组成的“清游队”,其作用是清道。由专门的队伍负责清道,并非唐代独有的配置。历朝卤簿中都有关于道路的明确规定,某些朝代还设有专门的“清道使”官职,负责出巡道路的规划和清理。清道的对象有二,一是道路本身,另一是人。不同的皇帝对道路的要求不同,有些皇帝相对没太多要求,比如康熙,但地方官员还是不敢怠慢,仍会对道路进行修整维护。有些皇帝对道路要求很高,乾隆就是典型,他出行时要求尽量走直路,少走弯道,路面也要平整,还要备好水缸,沿途洒水避免尘土飞扬。

针对人的清道主要是回避制度。这事儿的处理难度更大,很需要官员讲政治和讲工作方法。因为皇帝既希望老百姓回避,不影响安全和道路顺畅,又希望老百姓能得见天颜,显示天子威仪。因此,回避不等于清场,还得尽可能有百姓在道路两旁跪拜。所以,地方官员既要约束百姓,不得惊扰圣驾,又得将民众集中,组织他们于道旁跪拜,充作皇帝出巡的布景板。这种交通管制叫“出警入跸”,也就是肃清道路,禁止行人通行。晋人崔豹所著的《古今注舆服》里有“周礼跸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跸”,可见出警入跸始于秦,而单纯的“跸”,也就是封路警戒,早在周朝便已开始。百姓冲撞仪仗叫犯跸,要遭治罪。

在统治较为宽松的北宋,交通管制也较为人性化。当时,都城汴梁存在相当严重的“侵街”现象,即道路两旁的商铺、摊贩为了扩大生意,扩大场所范围,甚至搭建违章建筑,这就给皇帝和官员的出行带来了阻碍。面对这种情况,北宋朝廷采取的对策是缩减皇帝出行的仪仗规模,对于关乎民生的违建不强行拆除,对商业性质的违建征收税金。这也使得北宋中后期的皇帝出行成了历朝历代中的“奇葩”,不再具有什么威仪,而是与路上行人交杂而行,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及仪仗队伍,都混在人群中,“士庶观者率随扈从之人,夹道驰走,喧呼不禁”。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800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