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古代消灭谣言手段:秦代“以谣制谣”

近来, 谣言话题很热。 各类谣言借助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对社会秩序构成极大的危害。 因此, 以打击网络谣言为主的网络“严打”行动可谓意义重大。 关于“谣言”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名词, 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如散布谣言, 不要轻信谣言。 ”对于“造谣”一词, 其解释则为: “动词,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消息, 迷惑群众。 如造谣生事, 造谣中伤”。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 中国古代同样不乏谣言。 但与现在利用网络造谣、 传谣不同的是, 古代谣言相对成熟的载体和传播方式, 最常用的是童谣、 谶纬等形式。

科考举子

为中状元解元大造“谣言”

“众人知不知, 今年状元是彭时”

“三人两小, 太阳离岛”

现代谣言好多都是所谓的“文化人”制造的, 在古代也是这样。 一些学子出于考取功名、 扩大影响等目的, 于是有意利用造谣形式进行炒作。

明代彭时的《彭文宪公笔记》里, 记录了不少当时的科举逸闻, 其中有一则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 事发正统年间, 彭时参加会试, 就在考试结束后、 公布名次之前, 传出了一则民谣: “众人知不知, 今年状元是彭时。 ”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发榜后, 彭时真是第一名, 成了状元。 对此, 连彭时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实际上, 这所谓的民谣不过是一种谣言。

彭时真的不知道?他自己可以说不知道, 但联系当时科举考场上的腐败现象, 彭时应该是造谣者, 至少参与了造谣。

当时主考官常与考生进行权力交换, 接受学生的贿赂, 一些成绩不太好的考生, 最后也能取得很好的名次。 为了掩饰这里面的猫腻, 他们便会以谶语、 童谣等形式, 散布谣言, 扩大该考生的影响。

无独有偶, 万历年间也曾有一则事关科举成绩的童谣传出, 而且惊人相似的是, 童谣最后也应验了。 这起造谣嫌疑人叫徐海曙, 字日升, 据《池北偶谈》所记, 徐海曙参加万历年间在山东举行的一次乡试, 不久济南市面上便传出了这么一则童谣, 只有短短的八个字:

“三人两小, 太阳离岛。 ”

发榜后, 时人才知道, 这童谣说的是新晋解元徐海曙。 徐海曙字日升, 童谣就是将他的姓名拆开来形成的。 “三人两小”就是“徐”字;“太阳离”, 不就是“日升”吗。 现代研究者分析, 这则谣言也应该是徐海曙与主考官的交易结果, 是有意制造出来的, 以乱真相。

后来的清朝学子也喜欢造谣。 清褚人获《坚瓠集》里记述了一名叫翟永龄的考生故事。 当时翟海槎欲赴南京赶考。 但由于没有盘缠, 他买枣数十斛出售, 筹集费用。 如何将枣儿卖了, 又能扩大自己的影响?他便想到造谣。

翟海槎每次经过街市, 便会喊来成群的孩子, 给他们每个人分一捧枣儿。 但是有条件的, 要在沿街唱喊童谣: “不要轻, 不要轻, 今年解元翟永龄。 ”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822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