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分文、武科 考试时间为三天考题量大且杂

科举, 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始于隋朝。 状元,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 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什么是“科举”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 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 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废除九品中正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 置进士科, 以“试策”取士, 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 又设明经科, 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 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 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 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 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 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 “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 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 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 称“三鼎甲”, 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 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 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 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 会试、 廷试, 即地方、 中央、 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 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 通过乡试即为“中举”, 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 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古代科举分文、 武科

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 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所以, 古代的状元多是货真价实的满腹经纶之士, 连皇帝也喜欢把女儿嫁给状元郎。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后, 很长时间内是全国万万千千的考生同考一张卷子。 古代的科举一开始也是这样, 实行全国统考, 多数年代都是一榜取仕。 但自古江南出才子, 北方读书郎在科举场上, 整体上显然是考不过江浙秀才的。 后来出于公正、 平衡和照顾起见, 最后一轮的“总决赛”殿试, 有的朝代, 如明朝就分出了南、 北不同的考题和考试时间, 出现南卷、 北卷之分, 甚至有南、 北、 中三卷之分。

现在的高考分为文、 理科, 古代的科举也分科, 有文、 武科之异。 因此, 有文状元、 武状元之别。 据考证, 中国古代第一个武状元名叫薛奕;有名的文状元就太多了, 如唐代大诗人王维、 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 清末实业家张謇, 都是状元出身。

科举要背多少书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878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