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曾巩为能臣干吏 任职期间曾打击豪强

在文学创作方面, 曾巩上学韩愈, 师承欧阳修, 主张“文以明道”, 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中坚, 散文成就很高。 宋代以降, 许多人将其作品奉为典范, 他因此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享誉千年, 至今不衰。 然而, 纵观曾巩一生经历, 他不但是一位文学家, 更是一位实干家, 只不过在那个文化重于经济、 诗文贵于粟粒的特殊时代, 其行政才干被耀眼的文名所掩盖了。 嘉祐二年(1057), 曾巩三十九岁考上进士后, 除了在京城任过很短时间的集贤校理、 实录检讨官外, 大部分时间在浙江、 山东、 江西、 福建、 安徽、 河北等地基层任职, 前后长达十余年, 所到之处, 打击豪强、 抵制兼并、 兴修水利、 减赋救灾, 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 成效卓著, 颇有政声, 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能臣干吏。

越州—饥年不荒农事不乏

熙宁二年(1069), 在京城任职数年的曾巩, 因在王安石司马光关于变法的争执中说了实话, 结果把两边都得罪了, 心生不安, 遂向宋神宗请求外调, 宋神宗安排曾巩出任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通判。 北宋的通判, 虽然是个副职, 但在处理政事上, 是与知州同享权、 共担责的, 即所谓“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曾巩当年六月到任, 随即察民情、 访贫苦、 搞调研。 越州这地方有个老习惯, 那就是从酒场征收赋税, 供衙门使用。 曾经有一段时间, 酒场钱有限, 不够财政开支, 州上便想了个法子, 不足部分, 分摊到老百姓身上征收。 当初确定了七年的期限, 然而, 期限已到, 政府却“责赋如初”, 横征暴敛, 丝毫没有按规定停征的迹象, 老百姓怨声载道。 曾巩了解情况后, 马上停止了这笔赋税的征收。

当时, 正值越州饥荒, 灾情严重, 民生凋敝。 曾巩考虑到常平仓(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 筑仓储谷, 谷贱时增价而籴, 谷贵时减价而粜)不够救济灾民, 而遍布乡野的老百姓又不便到城里购粮, 为了解决燃眉之急, 曾巩安排人广贴告示, 要求各县富户如实申报自家粮食的储量。 当曾巩看到富户们申报上来的储量达到十五万石时, 他的心里踏实了。 他又发布政令, 要求各地富户以比常平价略高一点的价格向百姓出售, 从而使饥民能就近购买粮食, 无异于雪中送炭。 同时, 他还筹集资金五万钱, 借给无钱的农户购买种子。 通过这两项措施的施行, 越州百姓终于平稳度过了灾年, 不但没有人被饿死之事, 而且实现了饥年不荒、 农事不乏, 广袤的田野上又泛起了新绿。

齐州—守土有责除暴安良

熙宁四年(1071), 曾巩调齐州(今山东济南市)任知州。 作为地方一把手, 曾巩深知责任之重, 他不像有些官员, 眼睛只盯着上面的好恶, 专拣上头喜欢的事做, “上有好者, 下必甚焉”, 反倒把本身的守土爱民之责抛却一边, 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劳民伤财。 曾巩不这样, 他既勤政, 更务实, 而且凡事从实际出发。 当时, 为治理黄河, 朝廷从各地调集民工, 要从齐州调丁2万, 按注册户口计算, 当三丁抽一。 但当他听说一些地方的户口有漏登、 瞒报现象后, 马上决定开展深入细致的普查工作, 重新调查户籍情况, 从下至上, 层层上报, 反复核实, 最后发现, 九丁抽一就能满足征丁之需。 于是, 他没有盲目按照上头要求的三丁抽一, 而是按照九丁抽一执行。 曾巩这一务实的作风, 使许多寻常百姓之家, 免去了徭役之苦, 减轻了农民负担。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887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