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简介:一策成名天下闻的后周重臣王朴的故事

第一节 聪明机敏,传誉当时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属山东)人。他以《平边策》而闻名天下,成为五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北宋王禹《怀贤诗》中说: 文学中甲科,风云参霸府 ,即是指他在科举上的成功和仕途上的贡献。

王朴生于唐哀帝天祜二年(906年),从小以聪明机警传闻乡里。一次,家中半夜突然来了几名盗贼,捆住了王朴的父母以及他家的几名仆人,肆意抢劫。他们 到处翻箱倒柜,但所得不多。盗贼逼问王朴的父母,要他们说出珍藏金银宝物的所在。父母抵死不肯,仆人见主人不说,更不敢胡言乱语。几名盗贼大怒,扬言要杀 了王朴全家,放火烧掉王家的房屋。气氛十分紧张,一场浩劫眼看不可避免。正在这时,七岁的王朴放声大哭。哭声引起了盗贼的注意,一位年纪稍大的盗贼抱起王 朴,哄他说: 只要你说出藏金银珍宝的所在,我们就饶了你全家。 王朴哭着说: 我家有没有珍宝,我确实不知道;但放银子的地方,平日见父母去拿过,我可 以领你们去取,只求你们不要杀人放火。 那名盗贼见王朴如此害怕,以为小孩不说假话,也就答应: 只要我们得了银子,就不杀人不放火! 同时命人跟着王朴 去取银子。王朴领着两名盗贼,通过暗门,来到父亲平日取银子的所在 昏暗的地下库房,推开了门,两名盗贼见里面漆黑一团,犹犹豫豫不肯进去。王朴指着门 后的墙洞,说: 里面有蜡烛,平日我父亲进去,也是先点着蜡烛照着。 盗贼摸出火石和蜡烛点着,命王朴在前引路。王朴哆哆嗦嗦地接过蜡烛,弯弯曲曲地避开 一堆又一堆杂物,来到一个旧箱子面前,说; 我家的银子都在里面! 王朴退到后面,为两名盗贼照亮。盗贼急忙打开箱盖,箱子虽然没有装满,却白花花地一大 堆,约有七、八千两之数。盗贼笑得眼睛只成一条缝,忙出去告诉同伙快来抬走,杀人放火的事自然是顾不得了。王朴一家的性命虽然是保了下来,但近万两银子却 没有了。王朴的父亲王序为此责怪儿子不该说出藏银的地方,王朴对父亲说: 盗贼得不到金银财宝,肯定要杀人放火,那损失就远远不止几千两银子的事。 王序 知道儿子也是出于好意,就不再作声。王朴接着又说, 何况,这几千两银子马上还能找回来! 王序听了,大惑不解,询问缘故。王朴告诉父亲: 我进库房之 后,乘两名盗贼俯身开箱的时候,装作害怕发抖的样子,已把蜡油滴洒在他们后背的衣服上和帽子上。请父亲马上去报官,抓住后背衣服和帽子上有蜡油的人来审 问。 王序照儿子的话去做,果然很快抓获了盗贼,银子自然也就回来了。
又有一次,父亲刚要考问他的功课,正好客人来访,王序无奈,只 好匆匆出了一道策问的题目,命王朴三天后交卷。客人坐了一会,没有吃午饭就走了。王序送客人回来,看见王朴正在园中琴房弹琴,以为儿子偷懒,命他跪过一 边,问他: 为什么不做文章? 王朴回答说; 已经做好。 王序怎能相信,王朴只好请求父亲允许自己从头背给他听。接着王朴琅琅有声,将一篇三千多字的策 问,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王序听了,心中高兴,表面上还装作不满意的样子: 文章虽有新意,但尚需精益求精。贪玩总是不对的!
其 实,王序的 贪玩 的话说得并不符合事实。王朴并不是个贪玩的孩子,不过他并不老老实实地听从父亲的安排,从清早到深夜一直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埋头读书。一 本书到手,别人十天半月还没有理出个头绪,他只要半天,就能抓住要领,知其大概。读完书,就瞒着父亲跑出书房,到琴房弹琴,到账房看人记账,甚至跑到盖房 子、修桥梁的地方,看泥匠、石匠、木工盖房、修桥,有时也到田间地头湖边,看农夫种田、渔夫打鱼。回来以后,还常提出一些父亲也回答不了的问题,搞得王序 好难堪。因为这个缘故,父亲总说儿子贪玩。史书记载说王朴从小 警慧,好学 ,倒是一点不错。他的警慧表现在不仅领会问题比较快,还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他的好学,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向社会学习,见什么就学什么。王朴在青少年时期的勤奋好学,是他后来在许多方面都有较高造诣和杰出作为的基础。
第二节 辅佐柴荣,一代重臣 王朴才华横溢,又勤奋好学,后汉乾祜(948 950年)中,他参加进士考试,因此而一举状元 及第,授职校书郎。当时的枢密使杨赏识王朴考试时的诗赋、试策,视王朴为门生,命他到自己手下任职,平时就住在杨的私第。杨自己原来是跟从刘知远的属吏, 刘知远代晋建汉,当了皇帝,杨也被拜为枢密使。刘知远病重之时,杨与苏逢吉、郭威、史弘肇四人同受顾命,辅立嗣君刘承登位,杨被刘承升为宰相,仍兼枢密使 之职。刘承是个平庸的皇帝,胸中无大略远图,整日惟以嬉戏娱乐为事。一切国事全委托杨 斟酌 ,如没有杨的同意,刘承则不问事由,一概不准,杨因此而权倾 朝野。杨的政治盟友史弘肇,位居太师,拜职侍中,是个胸无点墨的武夫。他自己横行京都,却要他人循规蹈矩,稍有触犯,便砍头、断舌、抽筋、折足,这类事几 乎天天发生。另一盟友王章,位居太尉,拜职宰相,对老百姓苛刻异常,不准百姓私自买卖盐、矾、酒等日常生活用品,如有违犯,立处极刑。百姓怨声载道,满朝 文武也侧目而视,惟有杨却在刘承面前一再称赞两人。杨自己虽位居相位,长于吏事,但不识大体,缺乏远见,事无大小,一一亲自过问。王朴当时为杨所信任,就 劝说杨: 宰相是国家重臣,应注重文章礼乐、富国足民等等的大事,不能为日常事务所拘。 但杨却不以为然,说; 忠心事国之人,但愿库银充足,甲兵强盛, 至于文章礼乐,都是虚事,富国足民,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必介意! 王朴预料杨如此下去,于国于民,于己于友,都将不利,于是找了个理由,东归故里东 平。路经澶州(今河南濮阳市西),被郭威挽住,就留在那儿。后来杨、王章、史弘肇因与汉太后之弟李业求为宣徽使不得而发生矛盾,被李业寻个借口,三人同时 被杀;三家老幼连同门吏仆役,无一幸免。仅王朴一人早归,没有罹祸。
郭威代汉立周登位,王朴随同来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广顺元年 (951年)二月,郭威命天雄牙内都指挥使、皇子柴荣代他坐镇澶州。郭威是在澶州发迹的,所以特别重视澶州,不仅让皇子坐镇,而且还特地选了三名他自己信 得过的朝士,作为柴荣的僚佐,辅佐他坐镇东方。他们分别是:侍御史王敏为节度判官,右补阙崔颂为观察判官,校书郎王朴为掌书记。在澶州,王朴负责管理节度 府中一应往来的文书,随时参谋府中的大事小情。史称柴荣在澶州 为政清肃,盗不犯境 《旧五代史 周书 世宗纪第一》。这恐怕与王朴不无关系。广顺三年三 月,柴荣拜开封尹,晋封晋王,王朴随同前往,被拜为右拾遗,后又升为开封府推官。五代时的推官,是节度使的重要属官,除重大问题外,常可代行节度使的职 权。开封为后周京城,那儿权贵如云,矛盾复杂,政务繁忙,王朴一一为柴荣理析,不仅社会治安大为好转,而且权贵侵夺百姓的事件也减少了一些。周太祖郭威对 柴荣大加赞扬,其实,许多具体工作都是由王朴代办的。
这年年底,郭威病重,第二年春天加剧,连郊天仪式,都是柴荣代为完成的。郭威自 知不免一死,将判内外兵马事的重要职权交给柴荣。柴荣为此忙得团团转,幸好王朴为他料理具体事务,才多少减轻了一些压力。郭威的病势越来越重,王朴见柴荣 只是在宫外忙于事务,并不关心帝位的交接,主动向柴荣建议: 殿下是国家未来的天子,现在皇帝陛下病重如此,殿下为人之子,理当入侍,料理医药,侍候今 上,以备他人乘隙而入,另生不测! 经王朴提醒,柴荣当天入宫侍候,决事宫内,终于顺利地完成了权力交接,在郭威柩前即皇帝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周 世宗。因为辅佐柴荣有功,柴荣即位之后,迁升王朴为比部郎中。
柴荣登位之初,北汉欺柴荣年轻新立,举兵南下。面对仇敌,如何决策,众 臣莫衷一是。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迎击北汉的进犯。在高平(今山西晋城县),周兵击败汉兵,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柴荣自己跃马扬鞭,直抵北汉京城太原城 下。初战告捷,坚定了柴荣的信心,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命群臣献计献策。王朴作为一直跟随柴荣的亲信之臣,十分清楚柴荣的内心活动,故他所献的《平边策》 不仅有新意卓见,且正与柴荣的想法相合。柴荣从此更重视王朴,没有多久,即显德二年(955年)初夏,王朴被迁升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这是个柴荣登 位前曾担任过的职位,不仅职任重大,而且更是柴荣对王朴的信任与褒奖。同年秋,又迁升王朴为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依前权知开封府事。
随着职务的不断迁升,王朴已成为后周上层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因职务关系,常要参与国家的核心机密和重大决策。后周建国之后的一系列开明措施,固然出之 于柴荣的决策,但与王朴的积极参与也不无关系。柴荣本来就非常了解王朴,又见王朴所议天下之事,件件与自己的意图相合,更为高兴。显德三年春,柴荣接受王 朴在《平边策》中提出的建议,亲自出征淮南,向南唐发起进攻。在计议防备北汉侵袭而慎选留守京城之臣时,群臣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是柴荣亲自提名宣徽南院 使向训为权东京留守,端明殿学士王朴为东京副留守。
柴荣南征,势如破竹,在正阳(今安徽寿县西南淮河南岸正阳关)、寿春(今安徽寿 县)、盛唐(今安徽六安市)、清流关(今安徽滁州市西北)、六合(今属江苏)等地大破南唐军队,逼使南唐李奉表,愿依柴荣,称臣纳贡。南征取得重大胜利 后,柴荣回京晋升百僚,王朴因为献进取之言有功,留守东京有劳,被拜为尚书户部侍郎,充枢密副使。
显德四年二月,柴荣第二次南征,王 朴又被柴荣任为本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把防备北汉、守卫京师的重任,全部委托给王朴,足见柴荣对他的信任和期望。柴荣第二次南征返回开封,同年八月,王朴 又从枢密副使再迁升为枢密使,直接参掌国家的军事大权。九月,王朴的母亲病故,按照礼节,王朴应罢职回家,守丧三年。但柴荣 圣恩不许 ,只让王朴回家料 理丧事后,即 起复旧位 ,继续充任枢密使的重要工作,为柴荣的第三次南征筹备一切。
同年十月,柴荣率赵匡胤等第三次离开京城南征。 柴荣这次南征前,已练就了一支精良的水军,修造了大批战舰,这里面包含着枢密使王朴的心血,这也许正是柴荣不许王朴在家守丧的缘故。由于有了精良的水军, 后周军队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临淮关西)、楚州(今江苏淮安县)等地大破南唐水师,李失去了最后一支力量的支持,不得不带着扬州老幼渡江南去,并上表柴 荣,愿以长江为界,尽献江北各州。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遂为柴荣所有。在柴荣第三次南征期间,又是王朴为东京留守,柴荣授予 便宜从事 的大权。第三次南 征的全面胜利,王朴虽没有在前线冲杀,也没有在柴荣身边出谋划策,但开封是柴荣的大本营,京城的平安无事,即是对柴荣南征的最大支持。
第三节 审时度势,献计平边 王朴对后周的主要贡献是他的《平边策》。高平大捷之后,柴荣慨然有一统中国之志。显德二年三 月,柴荣对宰相下旨,说: 朕观历代君臣治国之道,诚为不易,(后)唐、(后)晋失德之后,乱臣黠将,犯上潜窃。现在中原刚刚平定,吴(建都今江苏扬州 市)、蜀(建都今四川成都市)、幽(建都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并(建都今山西太原市)四贼尚未归附,声教未能远扬。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 宜命近臣著《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送来,集思广益,兴我大周。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 后周纪三 世宗显德二年》转述。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 十多人奉命进表,但大多数的进表都以修文德为主旨,少数大臣如陶毂、窦仪、杨昭俭等也主张武力平定,但仅笼统而论,尚无具体办法。仅王朴的奏表既有主张武 德统一的卓见,又有武力出征的方略。他进呈的《平边策》先总结唐代末年失吴、蜀,五代晋、汉丢幽、并是因为 君暗臣邪,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 外。 小不制而至于潜,大不制而至于滥 ,因而 天下离心,人不用命 。在这种情况下, 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 逐步发展演 变,终酿灭亡的悲剧。王朴指出,要避免这种结局,必须汲取历史教训, 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 ,即反其道而行之: 必先进贤退不肖, 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 王朴认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 群 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 国家达到这种 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 的强盛程度,然后可以对外用兵,以武力统一中国, 举而用之,功无不成 矣! 除了内部因素外,还应考虑由内部因素而带来的外部因素的变化, 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 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向导。 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天意,即是人心所向, 民心既归,天意必从。 应该说,王朴的这段议论,确为卓见,既有对历 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也有对政治、军事策略的阐述,而所有的立论,都建立在 民心归向 、 人才毕集 的基础之上,尤其认为民心即是天意的看法,更为精 彩。
王朴在《平边策》中接着指出:有了经济、军事实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但夺取胜利还要讲究战略战术。他认为:在战略上, 攻 取之道,从易者始 。具体的步骤是:南唐江北诸州,东至大海,南至长江,与后周接境,又无险要之处可守,可以骚扰他们的地点非常之多,这一地区是最容易攻 占,所以应该首先夺取。得了江北,则南唐已失半壁江山。而后周则可以利用江北的民力、财力,转而攻夺江南。这样做的好处是用力少而收功多,敌力耗尽,则江 南不难攻占。江南江北尽为后周所有,力量壮大,局势大变。在新的格局中,岭南的南汉失去了南唐的屏障,直接暴露在后周的面前;巴蜀的孟氏则被后周从北、东 两面包围,力量对比悬殊。在这样的情况下,南汉、巴蜀都可以传檄而定。平定了南方,后周接着可以跨出它的第三步:挥师北上,燕地的契丹自审不敌,只有望风 内附这一条路好走。至此留下的只有占据河东之地的北汉,他们与后周为不可和解的世仇,为 必死之寇 ,不能以恩信诱降,只能以强兵制服它。这是后周的第四 步,也是最后一步。北汉自高于大败之后, 力已竭,气已丧 ,还没有恢复元气,数年之内, 不足以为边患 ,所以完全可能在走完了前三步以后再来解决它。 那时的后周,疆域辽阔,士民众多,兵众将精马壮,北汉可以一举荡平。
在具体的战术上,王朴的《平边策》认为应当利用与南唐接境千里的 特点,发挥后周骑兵的优势,以少数的骑兵部队,不停地骚扰南唐。骚扰的方向选择在他们没有防备或防备不严的地段。举例来说,南唐在东线严加设防,骑兵就骚 扰它的西线;南唐在西线严加防守,那么骑兵就奔袭它的东线。进攻的主动权在后周手中,处在防守地位的南唐不得不谨慎从事,一接到后周骑兵骚扰的警报,南唐 必然要把它当作后周大举进攻的信号,出动大批部队赶来援救。长此以往,老百姓苦于供给无休无止,将士苦于来回驰援,不分日夜。后周虽然仅出动少数兵力,而 南唐的大批部队师已老,兵已疲,所谓不战而胜。如果南唐看穿了后周的用心而不理睬后周的骚扰,那么后周也可以弄假成真,以骚扰为掩护,出动主力,发动突然 进攻,夺取他们的县城州府。通过不停的骚扰,就能调动南唐的兵力,侦知南唐兵力的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数年之间,南唐的江北一定会归入后周 的版图。
这就是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的战略战术思想。应该说,无论是战略上的先易后难,先近后远,还是战术上在运动中疲劳对方,发现对方的虚实,然后避强击弱,避实就虚,都是正确的方略。
柴荣对王朴的《平边策》大加赏识和赞同。显德二年十月,柴荣已开始召集群臣商讨南征之事。十一月即以李、王彦超为淮南道正副行营部署,按照王朴的战略战 术思想,对南唐发起进攻。经过柴荣亲自参加的三次南征,南唐的江北之地果然纳入了后周的版图。遗憾的是,没有等柴荣向南唐的江南发动进攻,王朴和柴荣都先 后归天,接着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变后周为北宋。但北宋的赵氏政权,在战略部署上,仍然按照王朴的《平边策》,先消灭南唐及南方各敌,然后是西蜀,最后 对付河东的北汉,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王朴以《平边策》而闻名天下,留传史书。
第四节 运筹计算,扩建京城 王朴的贡献不仅在政治与军事论著《平边策》中,而是多方面的,以运筹法精确计算,在短时间内,以有限的财力、人力完成京城开封的扩建即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显德二年初夏,柴荣决定扩大开封的范围,修筑京都新城。柴荣广顺元年在澶州为节度使时,曾因澶州州城 里湫隘,公署毁圮 ,命王朴等人 广其街肆,增其 廨宇 , 吏民赖之 《旧五代只 周书 世宗纪第一》。深得当地百姓好评。现在在开封修筑新城,柴荣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王朴;何况,王朴当时正在 知开封府 事 的职位上,正是应该负责这次重大工程的官员。为不影响京城四周的农事和百姓生活,柴荣同意王朴的建议与请求,预先发布 安民告示 : 诏以京城四面, 别筑罗城,期以来春兴役。 《旧五代史 周书 世宗纪第二》。显德三年初春,王朴按原定计划,征发开封府和曹、滑、郑三州(府治分别为今天山东的定陶和河 南的滑县及郑州)之民十万余人兴建原开封四周的罗城。扩建京城,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财力,而且建筑材料四集,运输工作十分繁重。仅运挖地基挖出的废土和填 实宫殿及其他建筑建成后的回填土,就需要来回运送大量泥土,而这来回运送的工作,又是建筑中不可避免的。当时正是柴荣的第一次南征之时,开封南面的宋、 亳、陈、颍、徐、宿、许、蔡等州(州治分别为今天河南的商丘和安徽的亳县以及河南的淮阳、安徽的阜阳、江苏的徐州、安徽的宿县、河南的许昌、汝阳)的数十 万民夫正在为南征 昼夜不息 地运输战争需要的有关物资,财力与人力都十分紧张。王朴为不影响柴荣的南征大事,同时为保证新京城的如期兴工和如期完工,王 朴经过认真思虑和运筹计算以后,采用了一个十分科学的办法:先让民工在罗城范围内把计划中的街道挖成 街道河 ,把挖出来的土堆放在计划中的空地上以及不 必挖成河道的小街小巷的地面上。然后借助原有黄河、蔡水、汴水、涣水的便利,根据河道水位的高低和流向,有的与 街道河 接通,有的则分别用船转运,将开 封四面的建筑材料运到指定地点。这之后才开始挖地基,把挖出来的废土回填到已无用处的 街道河 中去,成为新城的街道。回填时,还预先安排了地下水道及其 连接。房屋建成以后,又把原来挖 街道河 时挖出来的废土回填到新建筑内夯实。仅这一项,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也使建筑的运输工作井然 有序。当然,这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新城的规划和蓝图的设计是更重要也是更需统一计算、统一运筹的工作,它既要显示京城的宏伟气魄,又要与原有旧城联成一 体,在这方面定然耗费了王朴更多的精力。周代开封的每座宫殿、房屋,每条街道以及其他的城市设施,都可看出王朴明于计算、精于设计的能力及其非同一般的美 学构想。自后梁朱温建都于汴州,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虽地名有汴州、大梁、开封的更改,但城市小,街道狭,据《资治通鉴》所言, 大梁城中 。 通大车 者盖寡 ,四朝又忙于战争,都没有也不可能修筑新城,旧貌依然。自王朴扩建开封新城,开封才步入我国七大古都的行列。宋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王朴传》 说: 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 由此可见,王朴在建筑开封新城中作出的成绩和贡献。
第五节 操劳过度,猝然而逝 五代时期,黄河的水患连年不息,决口已是常事。决口之后,弥漫数百里,汇为大泽,淹没民舍,淹 没农田,百姓流离失所。早在广顺三年(953年)春,郭威曾派王峻前往视察。第二年,又生水患。新登帝位的柴荣又派李按视澶、郓、齐等州(即今天河北、山 东、河南三省交界处), 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 《资治通鉴 后周纪三》太祖显德元年条。显德六年春,水患卷土重来,柴荣再命王朴前往河阴(今河南郑州市 西北),视察河堤,根据当地水情,在汴口(疑即在今河南郑州市北附近)设立 斗门 即相当于今天水闸之类的水利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水情。王朴回来路经 故相李的住宅,李时正卧病在家。作为故友与同僚,王朴不顾身体的极度劳累,前往探视,为彻底根治黄河水患向李毂讨教。老友久别重逢,不免情绪激动;白头相 见于病榻之前,诚亦憾事。也许是极度的劳累,也许是过分的激动,也许是极度的悲伤,王朴当场发病,跌倒在李的病榻之前。从人赶紧用卧榻抬王朴回自己的家 中,进门不久,即不治而亡,享年仅五十四岁。
柴荣闻讯,不顾群臣的劝阻,亲临祭堂吊祭,几次三番哭昏过去。这在历代的君臣关系中,实 不多见。柴荣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损失了一个出谋划策的知己,后周的统一大业失去了不可缺少的重臣。柴荣当场命人把王朴的儿女们一一唤到面前,特加慰勉,任 命王朴之子王恍为东头供奉官。后来还把王朴的画像放在禁中的功臣阁中,以表彰王朴一生为后周所做的贡献。
赵匡胤原是王朴的同僚,陈桥 (今河南开封市东北四十五里处)兵变之后,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后周建了赵宋,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日路过功臣阁,南风吹开了阁门,赵匡胤抬头,与王朴的 画像正打了个照面,赵匡胤连忙站住立正,仔细整一整龙袍御带,对着王朴的画像恭恭敬敬地三个鞠躬。赵匡胤的左右侍从不解,询问其故: 陛下贵为天子,王朴 只是前朝旧臣,陛下如此行礼,是不是太过分了? 赵匡胤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御袍,说: 如果此人活到今天,我就不能穿这身黄袍了! 意即有他王朴在,我赵匡 胤就无法欺瞒柴氏母子,在陈桥兵变夺权了。从赵匡胤无意流露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王朴对后周政权的耿耿忠心以及他在同僚中的威望。可惜不幸早逝,不能将柴 荣开创的后周盛业,辅佐柴氏幼子继续下去。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wudaishiguogushi/22585.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