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的基础,春秋战国的土地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以奴隶主贵族为代表的独占型利益集团日益衰落,以诸侯国为代表的创新型利益集团日益兴起,宗族土地所有制逐步向国家土地所有制转变,商朝时出现的井田制度也逐步瓦解了。与此同时,土地的私有产权也产生发展,并逐渐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为下一阶段的制度变革奠定了基础。

(一)诸侯国:创新型利益集团与土地国有制的建立

西周后期,作为独占型利益集团的奴隶主贵族运行井田制的成本逐渐大于收益,发生了很多诸如“不籍千亩”、“礼乐崩坏”、“分田为县”等现象。进入春秋后,独占型利益集团实力的衰弱,为制度变革向更深一层推进创造了外部条件。同时,作为创新型利益集团代表的诸侯国日益兴起,从而使更深一层的制度变革具备了内部推动条件,制度的变革进入了创新阶段。

诸侯国的基本目标有两个。

一是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传统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于是制度创新开始了,最终国家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宗族土地所有制。

二是在第一个目标的框架内实现国家税收的最大化。创新型利益集团毕竟属于少数人,所以他们必须将制度变革的收益分割,从而集聚更广泛的推动力量,形成分享型利益集团。

为实现第二目标,各国开始探索改变统治方式。最先开始的是春秋时期作为对“井田制”的否定的授田。而其中最典型的是晋国作爰田。

战国时期,授田制在否定井田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诸侯国授田开始以户为单位。如云梦简摘抄的《魏户律》规定,“赘婿后父,勿令为户”。

第二,《云梦简·田律》有“入顷刍藳,以其授田之数”。可见诸侯国分配土地,基本目的在于增加赋税收入和招诱农民。

第三,授田之后,可以像份地农民一样传给子孙后代。

第四,由于诸侯国掌握的可耕地有限,授田存在不足。促使了农民的迁徙。

第五,春秋以前的受田农民要耕种公田,战国时的受田农民带有国家佃农的性质,受赋税徭役剥削。

(二)大土地所有者:分享型利益集团与土地私有化趋势

随着授田制的实行,大土地所有者作为分享型利益集团纷纷出现。同时,小土地私有也开始形成。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621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