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计时:一夜分五更 夜晚时间称更或鼓

导读: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红楼梦》在大观园里过元宵节那一章中说:“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这就是“更”“鼓”用得最为明显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三更为子时,正

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所以贾母这时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贾府的元宵节闹到“四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凌晨三点左右,可见贾府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

唐高宗李治李世民和长孙公主第九子,女皇武则天的“丈夫”,一直被史学界认为“懦弱”和“无能”,本文通过对高宗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阐述,还原历史真实的高宗形象。通过对高宗的子女生平的介绍,揭示他们多难的命运。

一、被历史误解的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李治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长孙皇后所生同母兄弟。贞观五年(631),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十六年(642),李承乾被废,李泰也因罪被黜,贞观十七年(643)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即位,时年22岁。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683),高宗逝世,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

传统史家认为唐高宗碌碌无为,但事实上他的文治武功并不输与任何一位唐代帝王,甚至可以和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媲美。

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与四兄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

李治在位长达34年,身体却一直不好。高宗 “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唐刘肃《大唐新语·谀佞》载亦,“高宗末年,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 。 史称,太宗去世,他哀毁过礼,即落下疾病。

由于高宗体弱多病,在他执政后李唐政权被武则天的武周政权所替代,所以一直以来声誉遭到史学家的贬低,以致给后人留下懦弱的印象。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7954.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