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内里坊区有三个市场 居住大量外国人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时期重要的都城之一, 是当时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艺术中心, 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 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种和肤色、 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不同的贸易和商品在这里汇聚、 交融和传播, 形成了东西方文化、 贸易交流和传播的中心。 隋唐洛阳城的规划和建设代表了中国古代都城典型的礼制特征, 它的都城文化代表了东方文明发展鼎盛时期的最高水平, 对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载隋炀帝即位后营建东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 立宫阙, 通漕渠, 开仓城, 建里坊和市场, 使洛阳逐渐成为全国的工商业和漕运中心, 使天下财富聚之洛阳, 呈现出“天下之舟船所集, 常万余艘, 填满河路, 商旅贸易, 车马填塞”的繁荣景象, 奠定了洛阳繁荣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

隋唐洛阳城处于洛阳盆地的西部, 四周群山环抱, 西连崤山, 东傍嵩岳, 南亘熊耳, 背依邙山, 伊洛二河蜿蜒流淌, 汇入黄河。 水陆交通便利, 地势险要, 为历代帝王所青睐。 正所谓“河山拱戴, 形势甲于天下”。 大而言之, 北起幽燕, 南逾江淮, 西对关陇, 东抵黄河下游平原, 位置居中, 便于控御四方。

隋唐洛阳城始筑于隋大业元年, 历经隋、 唐、 宋三代。 其宫殿苑囿, 宏伟壮观, 画栋雕梁, 金壁辉煌。 史载隋炀帝继位后巡游洛阳, 他登北邙, 望伊阙, 认为“洛邑自古之都, 王畿之内, 天地之所合, 阴阳之所和。 控以三河, 固以四塞, 水陆通, 贡赋等”, 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 “命尚书杨素任营建东都大监, 纳言杨达, 将作大匠宇文愷为副监, 大兴土木营建东都。 采海内奇禽异兽、 草木之类, 以实苑郁。 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 ”洛阳城建成后, 隋炀帝率百官自龙门“阵法驾, 备千乘万骑, 入于东都。 ”

隋唐洛阳城以其“前直伊阙, 背依邙山, 左瀍右涧, 洛水贯其中, 有河汉之象”的地理环境因素, 宫城和皇城偏隅郭城西北部的独特布局, 整齐划一、 以里见方的棋盘状里坊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隋唐洛阳城主要由宫城、 皇城、 东城、 含嘉仓城、 郭城和西苑组成。 郭城位于邙山南麓与伊河之间, 洛河从郭城中部横贯而过, 将其分为洛北和洛南两部分。 隋唐至宋, 郭城城垣曾多次大规模营建, 其基本格局没有重大变化, 平面略呈方形, 南宽北窄, 四面皆有城垣。 与《唐六典》所记“郛郭南广北狭”的记载相吻合, 隋代郭城周回五十二里, 唐代郭城周回六十九里。

隋唐洛阳城内街道纵横, 形成棋盘式布局。 其中, 定鼎门街最宽, 约140米;其次是主要街道长夏门街、 上东门和建春门街, 宽约90米;再次是通往其他城门的街道和顺城街, 宽约60米;第四是一般坊间道路, 宽约15米。 文献记载, 隋代103坊3市, 唐代120坊。 里坊东西南北各广三百步, 内有十字街, 四面坊墙居中开门。 坊内十字街, 宽约5-8米。 以坊间道路为准, 各坊东西、 南北各宽约500米。 其规模、 形制与文献所记相吻合。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8925.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