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女子出嫁穿漆画屐 屐面系五色彩带

最近,三亚文史专家蔡明康收藏的民间物件受到各路来客的欣赏,那些曾经散落民间的木屐、海螺号角和竹筒饭罐等都成了馆藏宝贝,令人驻足。而它们身上承载的故事,尤其让观众备感崖州文化充满情趣与厚实的一面。

三亚文史专家蔡明康在三亚港门村私人博物馆里展示的两双崖州木屐,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前来观瞻。这些几乎在当今日常生活中消失的物件,却有文化意义上的收藏价值。崖州是古代对三亚、乐东等一带的旧称。“屐”是流行在崖州一带的木制底鞋类的总称。有平底和装齿两种,开始为雨具,后成为一种便鞋,但访友和宴会时一般不穿。据冯盈之先生编著的《汉字与服饰文化》一书:“木屐的历史十分悠久。1987年,浙江宁波慈城镇出土一双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木拖鞋。这双木屐把中国的木屐历史往前推进3600多年,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古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鞋类实物。据目前的发现,最早穿上木屐的人应该就是宁波慈城人”。

崖州木屐有来历

据蔡明康先生介绍,他收藏的一双木屐是三亚作家林尤茂所赠,另一双为他的老友孙有经以馈,均用崖州地产苦楝木刻成。有趣的是,蔡老常在晚上洗脚后把它与和服相配着穿,行动起来,“咯哒”作响,悦耳清心,自得其乐。

木屐,中国、日本和欧洲人都喜欢穿它,但各具不同的风格。

日本人的木屐,底部配了块木条,行动轻松健稳;欧洲木屐,原于土耳其和西班牙。20世纪70年代后流行到欧美。更有特色的木屐是荷兰风格的,造型特殊,用整块木雕刻而成,后来为西方的“风笛舞”———木屐舞所采用。

蔡明康介绍,中国人穿木屐,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时至汉代末,女子出嫁开始穿漆画屐,屐面上系着五色彩带,十分好看。三国时,司马懿创制平底木屐做为“军鞋”行军。晋代,木屐开始分性别,男穿方头木屐,女穿圆头屐。到了三国时,开始兴穿齿屐。南朝宋谢灵运,他创制的木屐,屐底前后装设活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脱掉后齿,平衡好穿,人称“谢公屐”。

“说到木屐,不能不谈介子推晋文公的故事。介子推不愿与邀功争禄的同僚为伍,辅佐晋文公成功后便携母隐居深山,自此即未归其政。晋文公求贤心切,下令三面举火烧山,迫其下山参政。不料介子推恪守不渝,说一不二,宁死不肯出山,便紧紧地抱住树头让火烧死。晋文公触景伤情,便令其随从砍下烧剩的木头做成木屐,穿在脚上顿足哀号:足下,足下!,因此后人对尊敬的朋友称为‘足下’,就是由这一悲壮的故事而引申出来的。”喜欢研究历史掌故的蔡明康,说起木屐还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914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