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法宝:马背政权的温情转身

通过科举扩大执政基础,通过祭孔宣示普世价值,通过祭朱承接中原道统,这是大清凭借“枪杆子”夺取政权之后,能够迅速巩固全国胜利的三大法宝。

通过科举扩大执政基础,通过祭孔宣示普世价值,通过祭朱承接中原道统,这是大清凭借“枪杆子”夺取政权之后,能够迅速巩固全国胜利的三大法宝。对执政合法性资源之“饥”,成为这个新政权的政改之“机”,也造就了其最终走出“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的宿命之“基”。

顺治二年(1645年),精锐的八旗军在31岁的豫郡王多铎的率领下,打过长江去,攻击全中国。经过惨烈的战斗和更为惨烈的大屠杀之后,大明帝国的故都南京以及江南的财赋重地,在尸山血海中相继沦陷。

捷报传来,刚刚定鼎北京不足一年的大清帝国自然一片欢腾。但是,帝国的领导核心、年仅33岁的摄政王多尔衮并不轻松。多尔衮在掌管这个正在迅速扩展的帝国的过程中,尤其是本以为柔弱温顺的江南人,却意外地成为八旗军征战以来遇到的最为勇敢和坚定的抵抗者,令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枪杆子里可以出政权,但是,光靠枪杆子绝对维持不了政权。朱元璋曾说的“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如同一把诅咒之剑,悬挂在他和清王朝的头上。为丰厚的战利品而欢呼的八旗将士,可以不去思考这些,而他,作为七岁小皇帝顺治的摄政者和这个新帝国的缔造者,却不能不想得更远。

于是,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血腥“薙发运动”的同时,一场宁静、柔和而浩大的政治改革,在新帝国中开始推行,而这将彻底改变这个帝国的国运。

被“绑架”的读书人

新任浙江总督张存仁,原是明朝的宁远副将,后来随祖大寿降后金(清),此次随多铎进攻江南,占领江南后,被任命为浙江总督。

张存仁亲身经历了江南的惨烈战斗,见证了江南人的“玉碎”式抵抗,深有感慨。他给中央上书分析道:抵抗者主要是两种,一是读书人,二是农民,而要应对这两种抵抗者,靠枪杆子绝非最好的办法。张存仁提出了两种“不劳兵之法”,这就是“开科取士”和“薄敛劝农”。他在奏折中说:“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心自息;行镯免薄税敛,则力农者少钱粮之苦,而随逆之心自消。”从这份奏折看,这位背叛大明王朝的将军,有着相当的政治敏锐性,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的读书人只需要出路,农民只需要活路,出路和活路都有的话,他们并不在乎高高坐在金銮殿上的人是谁。

时年48岁的内三院大学士范文程也同时上书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这一建议深刻指出,只要抓住了士人这一“精英阶层”,就能赢得民心,而抓住精英阶层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扩展其进入政权、分享政权的途径。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927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