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袁枚判案巧避文字狱 判决词公允留佳话

核心提示:他引经据典,避重就轻,为程、易两家开脫辩白。尹继善是袁枚的老师,对袁枚的秉公问政和良苦用心深为赞赏,于是,尹继善上奏朝廷,同意袁枚对此案的定性和判罚,最终获得朝廷批准。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杨松涛,原题为:《清代诗人袁枚判案巧避文字狱判决词公允留佳话》

清代文字狱很残酷

清代前期的几位帝王,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为巩固满人的统治,消弭反清复明的思想,铲除异己,在笼络汉族读书人的同時,又在他们之中大兴文字狱。抓住诗词文章或著作中所谓的谋反、悖逆的字句,广织文网,大张挞伐。轻者流放,重者凌迟,甚至牵涉亲朋,连坐家属,株连一大片。

更有一些奸险之徒,为报私仇,为泄私愤,为谋私利,乘机捕风捉影,揪住只言片语,上纲上线,造成诸多笔祸冤狱。有人仅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两句诗,被人告发是讽刺满人没有文化而头颅落地。有人写了一部书,取名《维止集》,被说成是咒骂“雍正无头”而遭满门抄斩。

清代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顶峰。据故宫博物院编辑的九册《清代文字狱档》一书,前三朝的文字狱大约三十几起;而乾隆一朝却达一百三十起以上。虽然乾隆后期文字狱有所收敛,到嘉庆朝基本停止,但其造成的恐怖到道光朝还让大诗人龚自珍心有余悸,写出这样的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咏史》)

“赦”字引起的风波

袁枚从京城外放江南任南京溧水知县时,正是文字狱大炽之际。而他在判决一件棘手的文字诉讼案中,没有跟风而上,推波助澜。而是冒着一定的风险,谨慎对待,客观分析,依法引律,举重若轻,将可能酿成一件抄家灭族的文字狱要案,仅以对被告“杖一百、徒三年”的处罚而轻松了结。这使人们在佩服他胆量的同時,也称颂他出众的才干。

此案中的两位被告叫易振公和程木生,两人既是邻居又是同学,关系亲密。易振公去世后,他的儿子请程木生写篇讣文,以表哀悼。程木生虽是个老学究,但学识不高而且生性迂腐,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常用些别人不大用的字词,以卖弄自己有学问。

程木生在讣文中写到,易振公生前常做好事,对租种他田地的困难佃户赦免利息,遇到荒年时,还赦免历年的欠租。

殊不知,“赦”字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是皇帝谕旨中专用的字,一般人是不能用的。用了,就是犯法。要是有人告发再来个上纲上线,在当时大兴文字狱的情況下,后果不堪设想。

幸好是袁枚审判此案

果不其然,有个叫孙幼之的人抓住这点告发了。此人与易、程两家都有宿怨。他拿到讣文后,认定报复的机会到了,就到溧水县衙状告易、程两家大逆不道,图谋不轨。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912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