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墉简介-宋代官员,范仲淹的父亲

范墉,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宋代官员。范赞时儿子,范仲淹的父亲。他历仕武德武信武宁三军节度、掌书记、赐绯,初赠尚书、刑部郎中、太子少师,加赠太子太师、累赠太师、周国公。
北宋武宁军节度使,后被追封为周国公。在其子范仲淹出生隔年过世。范墉原为吴越官员,至宋北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范墉跟随吴越忠懿王钱俶归入北宋,官至武宁军节度使。 父亲范赞时为吴越秘书监。有三子分别为范仲温、范仲镃及范仲淹,而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范墉为官清廉,突遭不幸,家无积蓄,谢氏在官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下,将丈夫的灵柩运回苏州老家,安葬于天平山范氏祖茔。

人物生平

范仲淹降生于正定高平村。从此,这位名留青史的大文学家便与正定结下一世情缘。他在高平村平静地度过了一百天。这一年的腊月初八,范墉调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路途遥远,又时值隆冬季节,因此还没到任范墉就病倒了。强撑着到达徐州十多天后,病情突然恶化,还没上任就与世长辞。范墉去世的第二年,谢氏为了生存不得不带着只有两岁的范仲淹,嫁给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姓朱。 范仲淹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继父的升迁和调离之中度过的,但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让他荒废学业。范仲淹是幸运的,不但有一位坚韧伟大的母亲,更有一位善良慈爱的继父。从小过惯了节俭生活的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的奢侈浪费,忍不住多次规劝,朱家兄弟不但不听,还冷冷地回敬他:"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何事?"这时范仲淹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甘心再居人篱下,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存。母亲让他学经商,他看不惯商人的虚伪和唯利是图,学了一个月后便跑回家来。他要继续求学。这一想法得到了朱文翰的支持,把他送到醴泉寺(位于今山东邹平境内)读书,拜高僧宝志为师。 为了节省开支,他坚持每天只煮一碗粥,冷却后划为四块,然后撒一点盐和菜末,每天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文坛上流传甚广的"划粥断齑"的故事。一位要好的同学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他在当地为官的父亲,这位老先生看范仲淹是读书的好苗子,有心关照他,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给范仲淹一份,却被范仲淹谢绝。

家庭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先祖

范滂

字孟博,东汉时,举孝廉,历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江夏八俊之一。

范履冰

唐睿宗时,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曾祖

范隋

唐懿宗时,历任幽州良乡主簿、处州丽水县丞,后举家迁至苏州。

祖父

范梦龄

吴越,曾任节席推官。北宋年间,追赠太师,封徐国公。

父亲

范赞时

吴越,官至秘书监。北宋年间,追赠太师,封唐国公。

本人

范墉

早年仕吴越,后随吴越王钱俶降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封太师、周国公。

配偶

谢氏

范墉去世后,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为其第三子。

子辈

儿子

范仲温

生平不详。

儿子

范仲淹

范仲淹共有兄弟五人,其他三位兄弟皆早卒,生平姓名不详。

孙辈

长孙

范纯佑

字天成,范仲淹长子,历任监主簿、司竹监。

次孙

范纯仁

字尧夫,中皇佑元年进士及第,官职北宋宰相。

孙子

范纯礼

字彝叟,历任河南府判官、吏部郎中、礼部尚书等职。

孙子

范纯粹

字德孺,官至户部侍郎。

曾孙辈

曾孙

范正臣

范纯佑之子,守太常寺太祝。

曾孙

范正思

范纯仁之子,字子思(一说子默),至孝,居父丧感伤而疾,十年不愈。

曾孙

范正平

范纯仁之子,字子夷,历任开封尉、象州知州,著有《荀里退居编》。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songchaorenwu/fanyong.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